随笔课
“谨以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赤光照室之夜献之。”《唐类表》有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则凡月之五日皆可称端午也。
译文:唐玄宗因为是八月五日出生的,便把这天当做千秋节。张说在《上大衍历序》中说到:“我恭敬地在开元十六年八月端午这个红光照耀皇室的夜晚,献上这部历法。”《唐类表》中收录了宋璟《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里边写到:“月份是仲秋,日期是端午。”如果这样,那么凡是每个月的五号都可以称作端午啊。
二,随笔的分类
1.哲理性随笔
一世夫妻三道茶
刘东华
曾在云南饮过白族的三道茶,一道苦、二道甜、三道回味,其实这夫妻生活,亦如茶中滋味。
少年夫妻,应是一道苦茶。如茶社里的初相识,百味茶里,自然有自己钟情的那一味,选茶如选佳偶,喜欢了,自是没有理由。做了夫妻,才算是真正生活的开端,面临柴米油盐的问题,彼此的磨合、碰撞,有炽热的爱,也有彼此的隐忍、退让,少年夫妻恩爱如一壶烧开的沸水,打打闹闹也似前世的冤家。一杯苦茶,是茶的初滋味,让人咋舌,又欲罢不能。
中年夫妻,应是一道甜茶。如我们一样的年龄,多年的生活积淀与打拼,彼此相携着一路走来,即便是磕磕绊绊,此刻也有了儿女忽成行的感觉,夫妻的生活概念里,不再只是你和我,还有了老人健在、儿女乖巧的快乐与幸福,中年夫妻此时是家庭的围墙,爱与责任,让人在对家庭的付出里,品尝到甜的滋味。人到中年,彼此的心是没有距离了,即使夫妻天各一方,一个电话的问候,都是入心的体贴。如一杯温热适宜的茶,在唇边,触手可及。
老年夫妻,则是一道香茶了。俗语里,“少年夫妻老来伴”,老年的生活里,没有了中年的甜,更多是回味的悠香了。如一路走到了黄昏,这时候是放慢了脚步,用慈爱的眼神看沿途的风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怜惜。不仅用心包容着对方,也包容着一切美好。老年的夫妻,心在尘世,爱达天涯,如秋阳的温暖、贴切。
这三道茶还不够,还有如一道淡茶的人生暮年。如那些曾经鲜活的叶片,此刻都沉在杯底,茶淡如水,如我们常见到的阳光下安坐的老人,安然宁静,相视而无言。人生暮年的一道淡茶,或许让我们不胜唏嘘,感叹人世的无奈、无味。其实这时候,夫妻茶,一生的甘苦悲欢,都如厚厚的茶垢是结在心上了,既是一杯淡水,彼此相守,也是茶的味道。
2.生活性随笔
生活的仪轨
刘东华
刚过完年,妻子带着孩子回娘家小住了几日,一个人在家,似乎是自由的多了,衣食住行,一切从简。每天睡到自然醒,也不用铺床叠被。一日三餐,再懒得打理,早上熬出来的一锅粥,中午热热,到晚上依旧热热,就打发了温饱。餐具拣干净的用,两天时间就摞了老高。自由是自由了,感觉生活突然杂乱起来,居家的环境也好像少了勃勃生机。
太过自由的生活,其实是一种无序。
附近有一处小型的寺院,一间佛殿,几间寮房,寺院的师父,只有一个人,清修,日日暮鼓晨钟。
平时就喜欢闲暇的时候,去寺里与师父闲坐,交谈。一间不大的居室收拾的整洁清新,除了佛家必不可少的法器,包括那些寻常的生活用品,也似乎各有其位,摆放的整整齐齐,繁而不乱。谈话间,师父会及时起身,去大殿添上一炷香。他的日常生活,遵守的是佛家的仪轨。即便寺院中只有他一个出家人,每天早晚课,斋饭,都是按照严谨的程序进行着。
我问他:“一个人的时候,这些仪轨是不是可以删繁就简,修行,修的是心,心中有佛,不一定要坚持这些仪轨吧?”
师父说:“修行是贯穿在生活里的,生活要有规律,有章法,否则,做不到知行合一,也就谈不上修行了。”
原来,不仅是出家人,无论谁的日常生活,都是有一套仪轨的。
本来以为居家的生活琐碎,感觉上没有什么仪轨,一日三餐,做做家务,似乎没有什么章法可循,却不知道看似简单的家务,也是要一件件做起,逃避不得。
妻子回来,这里里外外的收拾,就费去了大半天的时间。据她说,推开门的一瞬间,室内的环境和气味都是陌生的,险些以为走错了家门。
平时,我们是多么渴望生活的自由,而真正的自由来时,内心却惶恐如飘荡的落叶。
曾经羡慕那些不用工作的人。有一个同事,辞了职,去湖里的一处小岛上养狐狸,带着一种出世的心态,以为从此就可以摆脱按部就班的生活,不用再看上司的脸色,不用纠缠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不用再无休止地为写一份材料夜不成寐。甚至,为了迎接一次走走过场的检查,去重复做一件已经完成的工作。
半年后,我划着小船入湖去看他,人比黄花瘦,是那种营养不良的黑瘦。
他说,人的自由固然可贵,但离开了岗位,突然就没有了生活的仪式感。就是简单的上班考勤刷卡,平时感觉被这张小小的卡片束缚着,卡片不能证明工作效率,想想都觉得多余。可没有时间的约束,一个人,陪着几只饱食终日的狐狸,有一种被时光抛弃的感觉。
尤其是以前惧怕的“人际关系”,日日内心绷紧的弦,一旦卸去了这紧绷的感觉,人却颓废了,再找不回曾经意气风发的自我表现和不服输的意志。想想曾经那些工作中的迎来送往,安排一场一场的接待,层层的报告、签批,上司不温不火讳莫如深的一张脸,也未必那么可憎。也许,他留恋的不是这份工作,而是这种工作中无所不在的仪轨。
生活的仪轨,就像是登山的台阶吧,也许我们在这种工作的被约束和生活自律中,才能步步前行。
3.情感类随笔
没有一款为你量身打造的爱人
一位至交突然急火火地打来电话,安排给我一个颇紧迫的任务,“咱家侄女过了节就30周岁了,连个男朋友也没有,你快看看,周围有合适的小伙子不,介绍一个。”这个侄女,我认识,应该算是很优秀的女孩子,大学毕业后在一所高中任教,模样也乖巧,见人礼貌、懂事。就是在个人择偶的问题上,一直放不开思路。介绍过的小伙子,据说也有了相当的数量,也谈过几次恋爱,但人有百般好,总有那么一点两点的不满意。不久前见了一个,各方面条件都相当,最后姑娘还是摇头,原因就是嫌男孩子皮肤白了一点,奶油味重。
其实类似的例子不少,年轻人总有一个梦想里的完美情人,一路寻寻觅觅,挑挑拣拣,最后错过了最美的花期。
几年前,我到福建漳州,偶见林语堂的故居,进去参观,才读到这一段林语堂关于爱情的妙喻,他说:“婚姻就像穿鞋,穿得久了,也就合脚了。”后来,这句话流传为,“爱情就像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林语堂的本意被误读了。
林语堂是福建龙溪人,出身贫穷,当年与夫人廖翠凤恋爱时,遭廖母反对。廖家当年是厦门鼓浪屿的首富,林语堂作为一个穷小子,能出入廖家,是因为他与廖家兄长是同窗。
在认识廖翠凤前,林语堂曾有过两个恋人。那时,廖兄请林语堂来家中吃饭,席间林语堂觉得有一双眼睛在偷偷看他,这双眼睛便是廖翠凤,她喜欢上了当时已颇有才名的林语堂。当廖母说林语堂家中很穷时,廖翠凤却坚决地说:“贫穷算不了什么。”
林语堂与廖翠凤金婚50年的时候,林语堂将一枚胸针送给老妻,上面镌刻着一首流传于西方的诗歌《老情人》,林语堂亲自把它翻译成一首五言:“同心相牵挂,一缕情依依。岁月如梭逝,银丝鬓已稀。幽明倘异路,仙府应凄凄。若欲开口笑,除非相见时。”
林家三个孩子都说:“世上找不到两个比爹妈更不相像的人。”林外向,廖内向;林随性,廖严谨;林火爆,廖抗压,但性格不同没有妨碍他们相濡以沫,白头到老。如果此时再看林语堂关于婚姻如鞋那句名言的前半段,就不难理解大师对婚姻和爱情的感悟,“其实人生中,根本就没有你要找的那个最好最合适的人,一切都是两个人慢慢地磨合和经营。”林语堂给人讲的一个非常现实和朴素的道理。
现实中,所有看在别人眼里的合适和般配,多是因为两个人能相互的迁就和自我改变,只要两个人能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这个人,就是最好的爱人。
还是林语堂说的,“人最要紧的是怜取眼前人,和在一起的这个人,好好生活,岁月静好。”
4.文史类随笔
给下游的人留饭
吾乡有一位邱姓木匠,因手艺精湛,口碑好,在十里八村给人做工,深受欢迎。但邱木匠性子执拗,做好家具,不上漆,要留给专做油漆的匠人,做好两扇大门,不上漆也不装门钉,剩下的活留给油漆工还有专门安装门钉的小工,这些活对一个优秀的木匠来说,只是举手之劳,很多人纳闷邱木匠的做法。
他说,这是祖上规矩,凡事不可做尽,要懂得给下游的人留饭。
“给人留饭”,我读过著名的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回忆文章,其中说她在解放前经历的一段往事。
当时新凤霞在天津河东天宝大剧院演出,他和一个叫陈星星的大哥一起演《拾黄金》。一次,陈星星突然发高烧,上不了台,当时剧院的经理只得打出了广告,演出只有新凤霞一个人。结果她一个人把整台戏唱下来,效果出奇得好,赢得满堂彩。
因为这种预想不到的效果,等陈星星病好之后,剧院经理为了省钱,就不要他上台了,等于砸了他的饭碗。
当时,有一个名旦角叫张笑影,他找到新凤霞,对她说:“凤霞,我比你早唱几十年戏,我就不客气地告诉你吧,唱主角的要想着四梁八柱,要想着缺了一棵梁柱子也要塌房啊!你这么小,一个人唱了,你想没有想过,后台还闲了一大堆人呀?你小小年纪一人唱了一个晚上,确实有功夫,不容易。凡事都要量力而行,你是戏曲演员,不是独唱演员,更不是单唱的曲艺,你量力不是就量你一个人,你要量量一班人的力,一个戏班有多少力呀!各种行当:生行、旦行……还有管戏衣包头的、打水的、扫地、打杂的……这些都是力呀,你都要量一量才能是当主角儿的材料啊。”听了张笑影先生的教导,新凤霞去找前台经理,表示,杨星星好了,一同演,如不好,从此再不一人唱《拾黄金》。
前后台同行说:“小凤这孩子得到名人指点了,她知道给人留饭了。”
其实,看似繁复的社会活动,就是一条简单的生物链,处在上游的人,要考虑下游的生活和生存,见利就占,挥霍资源,不顾及下游的感受,也是自断前程,自然有生活的坑在前面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