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报导故事随笔散文

她,给我开启了一扇新门

2017-05-06  本文已影响351人  李彦国
她,给我开启了一扇新门

在“北漂”里,读了一篇文章《这个不准备考大学的女孩,现在怎么样了呢》。

一个把心事煮成故事的鸡汤作者,天赋里蕴藏着天然的,本能的,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大师的细胞。那春蚕吐丝无穷尽,轻轻松松脱口而出的语言吸引我还想看他的其它文章,于是,就上网查找。现在的年轻作者好起个网名,花哩胡梢的,本文作者就叫个陶瓷兔子,很不好查。

陶瓷兔子没查出来却撞上了另外的一篇文章《谢谢你,给了我温暖》。

本文简简单单就写了两件小事,一是因工作上的事,单位领导数说了几句,自已心情不好,同事的慰抚使自己感到温暖。二是上学时寒假打工,春节值班,不能回家,一位素不相识的顾客老大爷,说了句一人出门在外过年也要煮个饺子吃,使自己感到温暖。因为我有相同的经历,觉得作者是在发我所未发,

生命中总会出现很多人,有的人来了又走了,有的人只有一面之交,甚至有的人未曾谋面,但是他们总会给我带来很多温暖。像一缕清风,像一缕阳光,像黑暗夜空里的那颗星星,给我带来温暖和光亮。谢谢你们,曾给我温暖,谢谢你们,正给我温暖

朴素的语言,无造作之痕,深刻的哲理刻骨又铭心。读完全篇文章,心里五味杂陈,不禁在评论栏里评道:“小小的题材,深深的感悟,美美的意境,让人回味到天明。”确实,作者对两件小事有深深的感悟,在类似一杖之谊,半伞之助这些小事中挖掘出了“温暖”这一亘古不变的庄严主题。回味作者语言,你会发现,她写的都是咱老百姓的家常话,娓娓道来如春风拂面,创造了美美的意境。颇似我们涉县以李亮为代表的一批作者的风格。作者对我的简评作了回复。

你的喜欢,也温暖了我

读了一辈子书,从来没有那个作家理睬过。在我的阅读生活中,第一次给作者互动。此时此刻,我成了最幸福的人!

我从小偏科语文,半生潦倒,像一个没头的苍蝇瞎碰乱撞。今天感觉遇上了高人,会给自己指点迷津。情急之下,发过去一篇小文投石问路。

一个星期天,我上山干农活,山上没信号,晚上回来玩手机发现一条信息:“看了你的简介,现在还是一名语文教师吧,那你对文字的掌控力肯定比我更好,只是还没开始写,等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后,一定会出来动人的文章,那里有不懂的可以问我,像投稿,排版等等。”啊呀呀!看到这则短信,我的热血沸腾了,心理的那个躁动劲,谁也不会理解。在别人,不过几行简单的汉字堆砌,在我,不亚于南美州亚耶亚科爆发的火山,不亚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一,她打开了我在简书里的个人简介关注了我。二,通过对我的那个小文和个人简介,对我作了一分为二的分析。三,对我充满了希望,盼望我写出动人的文章。四,愿意释疑解惑,诲人不倦,牵手同行,引我登堂入室。这不是我做了个梦,这是人生的向导为我开启的一扇新的门,是山穷水尽处的柳暗花明。

接着又收到一条简信。“看你的回复和评论,就知道您是一个文字功底很好的人,只是你发现这个平台晚了一些,但是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简书上还有一位七八十岁的作者,您一直在一线教书,所接触的都是真实而朴素的人和孩子,加上您的功底,很容易写出好的文章,期待你把自己半辈子的积累转化成文字。”她的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句句打中我的心坎。怎么也没想到,花甲之年竟偶然遇到了这么热心、智慧、又文文静静的引路人。接下来,我一口气,读完了她刚发表的26篇文章。写了心得体会,作者看后说:“你读得真细”,我说,“不打入内部,怎么能了解对方的战略战术?”

之前,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承包的山地上,都说我站错了位置,我心里也明白自己是在舍西瓜拣芝麻。这位文坛新人,使我下了狠心,忍着疼痛,丢掉了年收入近两万元的土地,一门心思放下锄头拿起笔。我的生活轨迹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更大的影响是,她激起了我心灵深处的浪花,在她的引导下,写作的第一要素——激情,被蓬蓬勃勃地激发出来,觉得生活中有写不完的东西,一篇篇腹稿在滚滚滔滔地酝酿着,痴痴呆呆的,生物钟也打破了,灵感一来,彻夜难眠。一写起来就睡不住。困得迷糊了,打一个盹,一盹醒来,又睡不住了,再写 。老伴对我的异常举动很难接受。如今,这位小老师教会了我排版,修改,投稿,当图文并茂的文章发出去后,当北漂的那位读者哭着为《土地情结》打赏的那一刻,当看到下肢瘫患的王虎林同学在我文后评论里写的带血的文字时,我已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了。小婷老师把我带进了激情澎湃的精神世界。

前段时间,我关注了公众号鼎新智库,‘中华元智库,产业人网,思想大视野,政策最前沿。里面的文章,谈的是奥巴马下台,特朗普当选,一带一路,俄美对决,中东战火,欧盟硝烟,日本准航母,安倍经济学,轰炸叙利亚,朝鲜核试验,毛泽东的视野,基辛格的战略,社会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终结,美联储的金融,萨达姆的政权,西方文化渗透,如何武统台湾,还有,打造雄安新区这块共产主义试验田,等等等等,读起来津津有味。然而,这一切,对于我,距离太遥远,都未曾唤起我写作的意念,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给亲朋好友随便拉搭拉搭。只有这个文坛新人的作品给了我看得见,够得着的示范。这位年轻的作者给我打开的这扇门,让我看到了一丝光亮,朦朦胧胧地思考着,理解着,练习着,尝试着,如何投稿.怎样写作。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画面——一位英姿飒爽的小姑娘携着步覆蹒跚的老人漫步在林荫道上。

2017.5.5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