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蕃第二十二课——教育要面向未来
曾国蕃第二十二课——教育要面向未来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做为朝庭二品大员的曾国藩,他的儿子怎么也是官二代,跟着他爹的路子混官场,要轻松的多。当曾国藩成为国之柱石之时,在他的权势下,为儿子们谋个个科举之路,然后再步入官场,成为一个官宦世家,是水到渠成的自然之事。
但是,曾国藩身上就出现了他那个时代的但是。教育孩子成材是既定目标,但不是一定要按传统规则走科举之路呢,在他身上出现了转折。为什么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发生了变化,具体的变化细节只能从他的家书里去追寻点滴。我们所知道的结果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参考科举,后来所取得的成就都在新学上,在西学上。他家的教育已经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曾国藩做事的风格,一定是谋定而后动,目标定的长远。他为京官时,一步一个脚印,小心钻营,十年七迁,官居二品。这是在他擅长的领域,不显成绩。在他练兵时,完全一个新的陌生的领域,他也做出了超人的成绩,靠的就是深谋远虑,按步就班。先练兵知兵,再接战,知道了战争的规律,他就有了结硬寨打呆仗,不浪战的战略纲领。十一年的战争验证了他的做事心法是可行的。所以,教育下一代的百年大计,也就按着他的想法落实到了儿子身上。那就是因材施教,释放天性,自然成材。
到了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已经不却权势,不缺财富。他追求的是耕读传家。而耕是传自他爷爷星冈公的家训。读,到了他的理解,已经不在是为了科举为官,而是要有真材实学。不能让后代成为识字的冬烘先生,一肚子的学问,却与事、与时、与世都无助力。最终只能是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结局。
曾国藩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在战争中,在与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的不一样,认识到了自己才学的不足。他自己在学习洋人文化的同时在教育儿子们学习新知识。这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里是叛逆的行为。而他就做了,并且支持儿子们自己去按自己的喜好决定自己的未来。这种放手教育的理念,放在今天都是超前的。曾国藩在百年前就对后代进行了兴趣启发,因才施教,鼓励式,肯定时的教育。这些都是我们现代教育大为传颂的教育理念,他在百年前就落实在对后代的教育上。
曾国藩的儿子也不负他所望。传统文化根基扎实,西方文化的吸收和传播更是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没有走科举的老路,但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都成为杰出者。这就又一次证明了曾国藩的方法是成功的。他用他的方法来教育后代,让下一代成长为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这才是他眼光长远之处,为后代打下基础,引领他们自己寻找出各自的方向,让他们能自由成长,没有考学的压力,没有世人的束缚,让他们自己学习成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
曾国藩的成功不是官做了多高,也不是战胜了太平天国,更不是做学问成为一代理学大家。他最有成就的,就是对后代的教育,用他的理念形成了良好的家风,让下一代都能成长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