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朝铁厂人物记

应朝铁厂人物记 55 ── 徐满兴

2017-10-17  本文已影响171人  刘爱国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因为只有父亲,十二岁才去上学,也只念了两年书,就辍学了。       

为了生计,一九五八年他到芹池灌区当民工,一年后到汉上的佛窑岭挖矿,后调阳高泉矿洞,干了一年多。    

 当年的铁矿洞,巷道也只有一米多高。还是个娃娃的他,头戴油灯帽,身背拉车套,弓腰拉小车,缓慢往前走。一车矿石有三百多斤,拉一趟就让人精疲力竭。挖矿是他这辈子难忘的最艰辛的一段经历,正是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从不畏惧。     

阳高泉矿洞的矿石挖空后,他被分配到了应朝铁厂。这个特别能干的年轻人分在青高炉上料,一同在炉上的工友有:王保旺、王兴旺、延小全、焦瑞奇……这是一帮不怕吃苦的年轻人,正是他们的实干,让青高炉大放光彩,还受到了中央黑色冶全部的表彰。那次表彰,青高炉获得了一辆自行车,全炉上下异常兴奋。他就是用这辆自行车学会了骑行。      

一九六一年他光荣参军,一九六八年退役返厂。他参与了二号炉的修建,高炉建好后,成了这个炉上的炉前工,因他出众的表现,受到了党委书记侯学全的重用。又因他当过兵,被任命为民兵连长。从民兵的训练到组织的所有活动,他都能出色圆满的完成,全厂有声有色的民兵活动在全县都是出了名的。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他的组织指挥能力。      

李志芳书记非常重用他,职务从民兵营长干起,先后任过保卫科长、生产科长、副厂长,他主管着全厂的保卫、安全和生产工作。还在他任保卫科长时,干的最出彩的一件事是,组织工人义务搬渣山的劳动。     

从一九五八年建厂以来,高炉炉渣就没有做过处理,就是倾倒在河边和厂区里,高高的渣山和遍地的炉渣,都制约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全厂职工,下班后就参加出渣的义务活动,他就是义务劳动的组织和指挥者。凭着一腔热血,凭着浑身使不完的劲,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在他的领导下,干部职工团结奋战,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搬走了厂区里的渣山,为未来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是个从不喊空话的人,之所以能一步一步的走到厂长这个位置上,靠的是能力,靠的是实干,靠的是对应朝铁厂最朴实的忠诚和一腔的热血。就任厂长后,这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他,非常尊重和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那年,厂里新上靠背式热风包,图纸是技术科郝守普设计的。(郝守普,文革前北京钢铁学院的大学生,在白煤练铁的炉型设计上有重大的创新,全面地提升了高炉系数,是个难得的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但施工时图纸被人修改,把座基使用的三十吨钢材变成了一百吨,被他发现后,他大发雷霆的骂到:简直就是拿公家的钱开个人的玩笑。他当即予以改正。后来的实践证明,郝守普的图纸设计是没有问题的,他的坚持是完全正确的。     

他是一个节俭型的领导。就任厂长期间,厂部办公地点,从原先的干打垒平房搬入到了气派的办公大楼,入住新楼后,所有的办公桌椅还沿用着老式的,他从来都没有想着去更换。不是企业没有这个钱,是他的作风所为。正是在他的领导下,大家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全厂上下营造出节俭办一切事情的良好风尚。在他看来,这钱是国家的,是工人的。在历届的领导中,他的这种俭朴的行为是独一无二的。     

一次县里某领导捎了个纸条,要让他提供一车越冬的煤炭,他接到纸条后火冒三丈,将纸条撕了个粉碎。       

上世纪的八十年,文凭热兴来时,这个只读过两年书的人与之格格不入,加之他从不唯上,还年富力强的他提前结束了“领导者”的使命。    

卸任后的他,在县城厂里开办的销售点上班,他不论干什么工作都是认真的,也不在乎当过一任厂长,放下身价,成了一名售货员,成功地办好了这一对外的窗口。       

如今工厂停产了,面对此情此景,他总是发出长长的叹息声。

                                    2017年5月30日              县城       西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