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一直都算错了工资!

2019-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迷鹿_c0f7

   最近刚好对接近两年的工作进行了一些反刍,突然对劳动报酬和职位选择这块有了一些不一样的体会和理解。

    我们常理解的工作所得一般指的是我们的工资,一般情况下我们计算的是实际可得的现金价值或者同等现金价值。比如每个月2万的工资自然要比每个月1万的要好。但是实际上我们在一家企业工作,获得的仅仅是现金报酬吗?或者说只是想要获得现金报酬那么简单吗?其实不然。前面提到的现金报酬其实是劳动报酬的经济类报酬那一类,劳动报酬还包括非经济类报酬。什么是非经济类报酬?比如我在这家公司工作时获得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我在这家公司可以拥有“心流”的体验吗?是否有更多的决策权和自由发挥的余地?这些其实都会让我产生心理上的愉悦感和价值感。

     非经济类的报酬对工作也非常重要,为什么? 因为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契约交换,在这个交换中,用同等的劳动力换取到越多的现金价值和心理成就对我们来说,就越有性价比。企业与员工之间除了拥有劳动合同这类纸质的契约约定,彼此还有一种心理契约,即企业会对员工有一种主观上的价值评估,然后在这个评估的价值区间内尽可能压低企业的成本,此时企业在计算成本的时候更多的是计算他的现金成本,不会将公司或者工作本身带来的非经济类的报酬换成成本算在里面;而员工对企业和这份工作也有一份价值评估,即他目前的劳动支出在这家企业应该获得的所有回报的总估价,此时他是将非经济类报酬也算在里面的。如果员工和企业对各自总估值的差异不大,这个平衡尚姑且能维持,这就是我们岁月静好的“打工”模样了,但是一旦超出各自的临界点太多,契约的平衡就失效了。不是企业让你走人就是你自己要走人了。

   别急,还没完,除了上述所说我们在企业中获得的“报酬”外,有一个样事情常常被我们忽略,就是我们的付出也不仅仅是劳动力的付出,即我们还要扣除工作中付出的其他“自我的损失感”,什么意思呢?如果你所在的企业天天勾心斗角,内部管理流程一塌糊涂,你每天都要为一些很琐碎的事情奔波和操心,这时候你糟糕的情绪或者疲惫的无力感也是会消耗你的价值感和热情的,这对你的“自我”而言,也是一种情绪或者说心理能量的消耗。

  所以,一份工作究竟值不值得去选,究竟带给我们多少回报,正确的算法应该是:

现金回报 + 非现金类回报 - 自我的损失感

  你算对了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