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三境界,你在哪一届
去看非洲的孩子们,你的面包屑和有点枯黄的菜叶不再被抖落在垃圾桶。
去臆想欧洲十个人的乡村里,那个佝偻的老人打开一扇门的刹那,光亮从未从她的眼神里消失。
去揣摩机器人的思维已经和你同步,惊讶之后的恐惧仍然带着情感洁癖。
去看女人的走神和忘记带3D眼镜观影时的愚蠢好笑,揉眼睛,说电影院的老旧,去看男人海盗般的长发里有多少沉船木屑。
......
最后你看到的都是真善美相依,尘非尘,路非路。
为何看电影?如何看电影?看什么电影? 三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三个吃饱饭没事做的问题,没人困扰,拎出来撒欢一下,无论孩童,青年人,成年人和老人都该朝电影院溜溜弯,时常或间隔性。
电影,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现代艺术,也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现代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
这个伟大的发明,让人类从单一的阅读走向周角式的思维与视觉共存,如果你的灵魂在路上,观影和阅读一样,让你向上行走,铺开一条更宽阔、畅亮的路。
观影第一境界,打发时间,增进情感,对影片无要求,无选择。
如此这般,导致一些流行性,娱乐性极强的影片也不至于血本无归,当然‘底座’这么大,只要你放到电影院总有白花花银子流进来,谁让咱们社会主义发展好,大众买张电影票的能力远远抛弃了饥饿时代,营养过剩,不在乎这碗精神食量是否是‘垃圾食品’。也不得不佩服咱们的适应能力,把这集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一下子菜场化。
武侠片,言情片,港台片,眼花缭乱的架势一下子让沉睡的人们恍然大悟:哦,世间还有这种活法?
无论斯时,还是今日,你要‘高雅’在人间大众化,有些吹毛求疵。从中寻找轻松愉快、娱乐自在、休憩与调剂、快乐兴奋,以消除学习和工作的疲劳以终极目标。以至于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内地电影院竟‘忽然一夜梨花落’,被DVD,VCD打得落花流水,仓皇而逃,荒凉到成了上述二者的附属品。电影院像落寞的一线明星,头低下去,身体还在摇晃,坠而不得,升而难求。
然,一线城市的影院还是热闹非凡,票价不菲。地方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当地人们的文化生活,经济学家这个外来词,太晚在落地生根的缘故,资本的诞生和文化的走向趋势捆绑一起,还是一颗心在内化。
上海大光明电影院,九十年代中后期,四十八元一张票,掏空了多少年轻人的口袋。电影一看,爆米花一吃,两只手的拘束一直维持到月底了。那不管,这就是上海男人的腔调,请女朋友看电影,不单单是品味,也是拉近彼此距离的极好手段啦!
当然,有一部分人在经过这阶段后,会不自觉地进入第二境界。
观影第二境界,看经典,看导演如何诠释作者。纸张文明,语形文字,文学应运而生,少数人为苍生代言。忧伤和喜悦,愤怒与平和,丑和美,恶与善,大时代,小家庭,都有人诉说和记载。成了小说,散文,诗歌。
张爱玲的小说导演们趋之若鹜。《半生缘》,《倾城之恋》,《红玫瑰白玫瑰》,《色戒》等,文字经典,电影更是经典,导演们拿奖拿到手酸,真愿意听到导演们的获奖感言是:首先我应感谢作家张爱玲......
美国作家斯蒂芬·埃德温·金厉害了,写而优则导。其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的有《闪灵》、《肖申克的救赎》、《末日逼近》、《死光》、《绿里奇迹》、《暗夜无星》等。 其中《肖申克的救赎》在IMDB当中被超过40万以上的会员选为250佳片中第一名,并被选入美国电影学会20世纪百大电影清单,是影迷们每年必温电影。
第二境界的观影,给了观影者精神和灵魂并驾齐驱的伴侣。生活中有人能够对你有一些回应,已经是最好的回声了。孤独就像野外的雷电,能爆发自己所不能预测的能量。如果你一人坐在电影院,或者孤身一人走在去电影院的路上,虽然不能说你是个懂自己的人,最起码,你知道我诵读了经典,试图去理解经典,有人对话于此。他人说:而人之一生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际了什么,而是那些遭际留在了你心底,并且化作明灯挂在你今后的路上。你默默抹泪,从文字到电影,从现实到理想,从清晨的露珠,到黑夜的璀璨流星......你不仅对话了自己,也对话了作者和导演,在音乐里,舞蹈里,雕塑里,美术里,还有建筑里。
第三境界就是在观影后形成了自己对世界认知的思想体系:知识构架的融合,价值观的感理性中庸,以及出世入世的柔韧度。你会明白以前所有的读书,观影和参悟都是为了抵达这里:了然迷茫彷徨,了然得失生死。这时候,可以回答白粥式的问题了:为何看电影?如何看电影?看什么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