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浒传》成书的初始由来

2024-11-08  本文已影响0人  张春发_66a0

读过书的人们都知道,一部好的小说、一本优秀的故事书,在其成书之前都不是那么顺爽宜人、得心应手就成品的。毋庸置疑,都是经作者(或多人)多次细心打磨、修改及润饰后才美丽丰满而大发异彩的。都是经过岁月的演变、大浪淘沙始见金光闪闪的。

这里就拿《水浒传》一书来说吧,其成书的过程,那可谓是一波三折,差不多经历了好几百年的漫长时光才定型的呀。

要知道,《水》里的那些事儿,是从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宋江起义为雏形而找来的灵感,这事儿正史里都不好意思记录,也没咋多提它。这么说吧,北宋宣和年间,人心沸荡、M不聊生,宋江就带三十六个情投意合的弟兄,拉起了一支游鸡,搞起事儿来了,在河北那块儿,横冲直闯,如入无R之境,撞倒了什么也不扶,一连抢了十几个地方,赵家官军挡都挡不住。后来他们又跑到了京东,江北那块儿,甚至还打进了楚州和海州的地盘,动静不小,很像那么回事。

按说北宋时期71队w众多,宋江那一支,还根本不算什么,可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在民间演变成人人皆知的精彩故事了。

《水》里的梁山泊,以前叫巨野泽,是山东西南的一片大水洼地,那山原叫良山,因汉时梁孝王常来此打猎,故敢叫梁山。在宋时,梁山归东平府,边儿上有郓城、阳谷、寿张等县,梁山好汉多在此处出没、搞事儿。

宋时,那黄河也不老实,极不遵守河道水德,三年两头老闹灾。决堤的事儿跟大户人家的家常便饭似的,说来就来、顿顿管饱。梁山泊是一大片洼地,漫水总朝这儿灌,毫不吝啬,水域方圆800里,浩浩汤汤、一望无际,到处是芦苇,天然藏身之地,盗贼特别喜欢躲在这里搞动作、过营生。

宋之后,黄河改道,梁山泊水退,水域变小,大片的草地变成良田。有意思的是,清朝有个寿张县令,叫曹玉珂,他从小就特别喜欢读《水浒传》,幼时他老在想,为啥宋廷不派大军一举把梁山给平铲了呢?<这个想F与民间大多数人的想法是不是同出一辙呢?>但他又琢磨,梁山那地方肯定是山高谷深,异常险峻,一准儿是天下最险要的地方,要不,那些流寇怎么选那儿占山为w而大旗烈烈呢?后来,他做了此地县令,就兴高采烈的去看景,一看不当紧,那颗心立马凉了大半截儿。原来,看景真不如听景啊,此地无非是几个平平常常的小秃山包而已。有此可见,实景与小说作品中的出入,那可不是只差十w八千里哟。

宋时,赵氏老儿智障无能,佞臣当道,地主横征暴敛并占有大量良田,致使无数百姓无法营生安身。于是,浙江淳安西北清溪县漆园主方腊,借摩尼(明)J,召集好几万众搞事儿。专讨伐贪官污吏,一路势如破竹,一连打下好几十个城池,东南百姓,纷纷响应,声势浩大,天翻DF,一并弄将起来。

继方腊之后,宋江七一根本就不出名,顶多算一直到处瞎跑的游鸡,宋史称宋江为淮南盗。

山东人侯蒙,曾惹蔡京十分不耐烦,被贬亳州任知州。这侯蒙,是他写信给宋徽宗,说,宋江三十六人闹得欢,好几万官兵都收拾不了他,可见宋江那厮有两把刷子,挺能干的,是个人才,不妨招了他为我所用,再利用他去打别的流寇,岂不是一石二鸟、两全其美吗?

宋廷就采纳了侯蒙的宝贵提议。

于是,派武将张叔夜带大军围剿,张利用示弱与诱敌深入之计,捉了宋江等人,安是招了,G也封了,仗也打了,但是,那些习性不改的自由莽汉,仍不太服管教,我行我素,目无纪L,遂又先后起闹了两次,便逐渐被团灭了。

那么,水泊梁山的故事怎么会流传下来了呢?

主要到了南宋时,金、蒙相继侵略中原,那里的人们自发起来反抗,就在民间和瓦司里不断传送着梁山的英雄事迹,人物形象以致绘声绘色、栩栩如生、毕真毕相,弄得跟真的似的…鼓舞着民众的抗敌士气。

到了元末明初,江苏兴化人施耐庵同志辞G在家,就把民间这一水浒传说加以整理和润色,就成就了洋洋大观的《水浒传》了。

…今天,耗费好几个小时,都在看一些人对茅奖以来的作品说这说那,亮明他们的观点。可立马就会招致彼方有人的反诘,说三说四,各站一边,各不稍停。我想大可不必这样对垒,世间每成一书,就是让人读、让人品评的,个中长短,仁见仁智获智,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有错缺处,没必要护着遮着掖着,说都不敢说了,也不是开明处事、治学之严谨正确态度,实也不可取也。

由此,才想起了《水浒传》这一鸿篇巨著之由来,不容讳言,好书价值就是高,但也不是那么随随便便、一帆风顺就成功的哟!

  11月9夜十点于苏州玉出昆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