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应当怎样活着?2018-02-09
人应当怎样活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这是《大学》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它回答了人生中第二个重要问题,即:人应当怎样活着?“大学之道”不是今天上大学的道,而是指人生之道、人这辈子像样的活法!怎样的活法呢?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点,并称为儒家的“三纲领”。所谓纲领,就是说,儒家千言万语、千百年来、千辛万苦弄的这套思想体系的根子,就是这三点。
人生
儒家的主流相信人性本善,人有先天的良知、良能,人的天性中就包含了仁、义、礼、智等价值和能力,天性中就存在着真、善、美。这些品质就是人的“明德”。“明明德”就是把这些“明德”彰显出来,就是要不断完善人的内在修养和德行,追求圣人的境界。
外在的要“亲民”,仁者爱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要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善待亲朋同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仁爱之心不断推而广之,进而造福社会,甚至于把这种爱给予人类之外的自然万物。要发挥自己的能力,积极实践,把这些爱落到实处。
如此一内一外,用儒家的术语讲,就是“内圣外王”。
“止于至善”一方面是对前两项的总结。人不论内在的也好,外在的也好,都应当向一种至善的境界不断努力,这个过程是没有止境的,它强调的是一个方向。每个人各有不同的天赋和际遇,在这两个方面最终走多远,同样各有不同,但重要的是这个过程、这个方向。
“止于至善”另一方面是对前两项的超越。超越物我,超越现实人生中的追求,进入一种形而上的境界。这类似于道家、佛家所谓的得道或成佛,用《中庸》里的话讲,则是要“参天地之化育”,使自我融入天地自然的大道之中。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对于“人应当怎样活着”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现世人生的倾向。唯有儒家最为积极地肯定现世人生的意义,教会人们怎样活着,并且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最高的意义。
一部“四书”,讲尽整个人生:读懂《论语》就能学会做人之道 读懂《大学》就能明了世道格局 读懂《孟子》就能确立人生方向读懂《中庸》就能掌握做事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