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能力陷阱,重新定义你的角色
讲一个笑话
和快递小哥聊天,聊到回家坐车的问题,他说汽车太慢了,要有飞机就好了。 我说飞机也慢,你要会瞬移就好了。他回了句:我要会瞬移谁还在这上班啊!我问他:那你准备干啥?没想到这货说:当然还是送快递啊!………
当一个人太专注于自己能力范围的时候,反而忽略了很多对他很重要的变通机会。
显而易见的是,当你问100个人,是否曾经想过改变,得到的答案肯定是90%以上都想过甚至尝试过,但是也许只有不到10%的人真正坚持过,当你再问这10%的人,也许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改变的成果,在改变的道路上会接受到来自惰性、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纠缠往复的人际关系以及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阻力与影响,这是必然的,理论与实践中间总是隔着一层若隐若现的薄膜。
避免陷入束缚自己的能力陷阱
每个人都喜欢做自己擅长的事,这会为我们带来一定的成就感以及行业内的优越感,这正是因为日常工作占据了决策思考的时间,从而让你失去一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运动员,熟悉我国国情的人都有所了解,运动员投入了过量的时间来练习他们最擅长的招式,他们错误的以为,现在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东西在将来也能让他们获得成功,这种能力陷阱就导致一旦他因年龄或是灾害以及这些那些的原因失去这一领域的工作机会,他就失去了自己的存在的价值,最终他会发现自己陷入了束缚自己的能力陷阱,他原有的能力在新的工作环境中用处不大,原有的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新环境的需求,这种能力反而成为他改变自己的阻力。
当我们把自己的时间都用在自己擅长的事,就只能花更少的时间用在其他事情上,但是这些事情同样重要,甚至比我们正在做的事更重要,我们的问题不是我们能做好什么,而是我们到底忽略了什么,也就是我们没有学到什么?要知道单一的经验和能力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这就是造成你领导力不足的原因。
很多人都知道,在某一领域的深入能够不断提升个人在该领域的话语权以及相应价值,但是这种做法并不是最有利于领导力塑造的。举程序员的例子:某公司有甲乙两名程序员,其他条件不计,俩人同时进入公司,甲兢兢业业,做事有效率,质量高,专注于自身工作领域,乙做事同样也有效率,质量也不低,只不过乙经常会耗费时间主动做一些帮助公司管理的事情,自然在本职工作上做的没有甲好,但是半年后乙成功升入领导岗位,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能力很重要,但是如果太专注于自身专业领域,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努力是非常不利于自己的事情,老板都是斤斤计较的人,他只会做对公司利益最大化的事情,不要以为努力就一定换回相同的回报,并不是。亲身经历。
从“不对”到“对”的转变
如果你曾经用了很多时间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根据自己的专长,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和经验生活都限制在这个能为自己获取最大价值的持续性领域时。的确,在事业的初期我们需要这么做以获得长久立足的资本,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别人对你的期望会有所转变。这种期望中间会有缓冲,给你足够的时间让你慢慢转变,但是如果你在较长的时间段内没有任何转变,那么别人最终就会对你丧失信心,这也是你自己失去别人给你创造的改变自己的机会。
当你是一个创业公司的元老时,你的想法是你拼命撑起技术上的担子,也许在创业初期,老板需要的是这样的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资历老,老板希望你能分担一些领导岗位工作,这时如果你只是继续停留在技术层面,就显得不得心应手了。
你要知道,那些曾经对你有用的想法和工作习惯只有经受了长期的考验才能一直适应,否则,你就要想想自己该怎样转变的问题了,从“不对”的工作状态转变到“对”的工作状态,这需要你根据需要改变。
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来增加外在的表现力
还记的之前提过的“由外而内”的原则吗,外在的表现力来源于行动,最终反馈到思维。
当你面临新角色转换的时候,你要知道,对于新角色的转变是由外而内的,你应该先了解自己的新角色,给自己一个新的角色定义,然后问自己:我们应该做一些什么样的变化,怎样才能让工作做得更好或者更高校,是将时间花费在那些短期收益甚低甚至在长期收益也并不明朗的事情上,例如,我们通常会跳过自己的专业能力范围去探索不一样的未来,但是改变带来的收益不确定性要远胜于盈利。因此,选择一个新的方向需要相当大的信心。
当我们身处变化之中,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新角色需要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去了解新角色背后代表的意义,这样才是领导力塑造的关键,换句话说,塑造领导力是由外而内的通过行动一步一步改变,直到思维真正得到转变。
总结
要用辩证法的眼光理性的看待问题,所有事物都是有其两面性的,看问题不能只看一面,单就能力而言,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一定的,但是也并不意味着浪费其他时间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跳出能力陷阱,重新定位自己。
/合理分配时间,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其他时间;
//根据具体情形调整当前工作方式;
///自我定位,寻求新角色目标的转变;
方法论
在寻求改变的时候,我们需要将时间花在以下事情上:
1、展望未来,寻求清晰的角色定位;
2、像桥梁一样联系组织和个人,提升个人影响力;
3、时刻记住由外而内的原则,用行动改变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