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啊,沉淀
沉淀,沉淀,沉淀……
看别人的故事和生活总是轻松愉悦的,因为不需要面对失败,还能带来娱乐和稍微的思考,终归是件有限损失、无限收益的事儿,但是,沉淀的过程总是最辛苦的,沉淀前,我们害怕自己的太浅层,害怕自己想不到要说什么,甚至害怕自己想说的太多,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导致坚持不下去,又成一把豆腐渣工程。沉淀中,你的肾上腺素增加,心跳也加速,在混乱的思绪中一点点剥离、提取你想要说的东西,高兴着你的高兴,后悔着你的后悔,怕自己的每一次情感涌现时都疏导不开,积攒在一起,貌似会伤身。沉淀后,又怕自己的沉淀是本应每个人都知道、了解的事,并没有多少价值。沉淀啊,沉淀,没想到这才是我们最不敢面对的,可倘若,我们都不敢面对自己,在面对自己的时候都害怕起来,如何积累足够的力量去面对外在的考验。
沉淀啊,沉淀,可能就是我知道,自己才是最不容易被糊弄的人吧,所以我写下的任何事,总会有一个可以驳回的角度。可想到这儿,我似乎又开心了些,这不才是我们沉淀的目的么,现实中事情的走向或好或坏,从好的事情中发现运气成分,发现潜在危机,从坏的事情中发现闪光点,发现潜在的实力,永远对自己的观点,保持肯定地否定,以一种辩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人生,心态才会更平和,人生也才能走得更持久一些。
沉淀啊,沉淀,我最害怕的就是不知道从何处开始,因为我平时并不经常沉淀,这是一件时间短了,就无从可说,时间长了,就无从下手的事,而那个度,着实让人难以把握。曾经想象过,就从这一刻开始,每天记下当天最真实的感受,或多或少,不就是最好的么?可是大脑闪现一个想法,久久挥之不去,它问,如果每天都记,没什么事发生的时候,会不会很无趣,很鸡肋?是啊,鸡肋的事情又怎么能坚持。反反复复地纠缠下去,我们终究不会得到一个结果,那不妨就在想写的时候写一下吧,或许这就是最好的时候。
(一)我的老师们
沉淀啊,沉淀,我该从何处沉淀?从我当前的感受开始吧。大脑像是一个停止往前转动的时钟,倒退到今天早上,也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今天早上,我跟土先生说,我今天要做这么几件事,看闲书、写给教授的新年祝福、写香港回忆。闲书放到后面谈去,我们先说写给教授的新年祝福。产生这么个想法,好几次了,最直接的原因是前几天看的一个日本剧评,第一集,说起主人公在职场中也很注重与人的交往。诶,这不屁话么?可事实就是,我会忽略,瞬间还很有共鸣,在我不断往前走的人生路上,是不是每当一个时刻结束时,应该停下来,想想之前那段路上陪伴我的人们,向他们表达我衷心地感谢和祝福。
这一年半,首先肯定要感谢当时面试我并且决定录取我的老郭,因为他,才有了我的一年半。当然,同样还要感谢他的两门课,他的课是有魔力的,因为会推导出数学关系,用数学关系解释金融市场或产品,在我的认知中,基于某种假设的数学关系就是真理,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金融市场上,剥离出来的一丝丝确定,都是一个宝藏。
其次要感谢Kani,还记得他在专业开学大会上说过一句话“幸福是一个关于你的欲望和你的所得的函数,如果感觉不幸福,那就降低一下你的欲望,或者增加一下你的收获,让它们更匹配一些吧”,原话不记得了,但内容大致如此,这句话支撑我走过了第一学期。Kani的统计学课程,让我看到了统计的逻辑,不急不忙地提升难度,虽然我到后面也不怎么听讲了吧,但我知道,一点点来肯定是对的。他其实人很逗,就是有时候他并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却也有一些很可爱的观点。今年的秋招开始,我就很焦虑,自己做了个统计表,还想问他关于各个系数的准确度问题,他说:“哦,听说今年是不太好,不过不要担心。虽然我也不是很了解这个问题。”我以为是问题太宽泛了,就问他,是不是我的城市选择范围太窄了,要不要放宽一些,可他会支持我去有爱情在的城市,“爱情和面包,还是爱情更重要。”然后他还会说一些很鸡汤的话:“我告诉我的博士生,人要想变得更聪明,就要24小时不间断地思考,这样才能把脑子练出来。”我心里想,24小时,难道不累的么。这让我想起来有一次他在聚会时候说:“我现在每天只吃一顿饭。”让我这种每天恨不得4顿饭,少吃一顿都觉得是浪费世上美食的人,怎么接。鉴于我数学和统计的渣功底,我们可能真的是适合聊一些人生和哲学吧,从特别简单的事切入,开着玩笑说思考角度。
下一个要说谁呢?老荆吧,随机微分课上的帅大叔,这个老师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潇洒的态度,随遇而安,他说过,“退休之后,想回乡下生活”,听到这,我感觉到的是扑面而来地自由,一种我现在的年纪还没想象过的自由,放弃名和利,去度过自己的晚年,是一种让我敬仰的人生态度。他的课上,给我们请来了两个他的学生,做衍生品的,是不同机构的对手方,合作了很多案例,他们用金融工程改变了风险收益特征,大家一起优势互补、各取所需,两方承担自己能handle的风险,优化了市场,也实现了双赢。他们让我看到了金融工程人的气质,稳重。他们在分享的时候,不会跟你说什么是量化,什么是结构化产品,市场未来是涨是跌,而是跟你说他们经历过的案例和他们思考的角度。而稳重,是一种哲学气质,这也在我心里,对这一类工作有了更深的烙印。
下一组,聊一聊Chris、Tom和Phillip他们,金融基础结构的三位老师。我现在还能记得的,Chris给我们看的哈佛案例课,跟我们强调准备的重要性,还有他的问题,什么是Knowledge,什么是Skill。如果让我现在回答,还是太难了,就不答了吧。Tom的清朝中国国债,还有晨会的框架和思路,启发我们去关注市场。Phillip,每节课上干货满满,宏观的ppt,那个框架,在我看来,那绝对是一个宏伟的工程。他们都是业界有经验的老师,我叹为观止。
我还水了一门C++,纯水,没有太深的体会了。
老吴,老吴,什么印象呢,没什么印象,因为没怎么上过课了。
Chak,则不得不提,在我心里,Chak是一个好老师,非常非常好的老师,在象牙塔里,能把你揪着直面现实的老师,告诉你人性面貌的老师,他关注的是人。人是我们在工作、学习中很容易被忽略的东西,尤其是在研究生阶段,我们所接触到的知识,不说太前沿,但也基本上是近50年的东西,纵观人类历史上百万年,我们学的东西都被称为当代或现代,越是后面的知识,越容易出现难理解、难应用的现象,往往也都是飘在天上的,而突然间,你面前出现一个把你们之间关系当作是博弈来思考的人,认为期末考试对学习效果的监督力度不如每周一次小测,因为学生都有一定的突击能力,你就发现,对付课业的本质,其实是对付老师,而这个老师又极不简单。在他的淫威之下,我第一个学期考出了FRM两级,基本上每天健身房,后来健身房体质测试85分,后来厚着脸皮每次上课结束后申请一起吃饭。他朋友圈的观点,我依然当作楷模常常看、常常想。他的博学、勤奋程度,真的是我不能及的,后来承认了天才的存在,也算是激励自己不断反省、不断前行了。
刚刚结束的学期,最喜欢小郭,小郭的课与衍生品相关,以他在行业中的地位,他是纵观整个金融市场的人,对业务、产品都颇有见解,他可以用一张图,给你讲出来衍生品的业务线,都有哪几个环节,也会一句话点出,每一个产品背后的真正卖点在哪里。最后一节,他说他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孩子,说的也都是对孩子才会说的话,是一个真性情的人。我本可以跟着他学到很多的知识,只可惜我跳过了他太多的课了,很期待他的新书,可能因为没有好好听讲,所以如果我接下来在市场上遇到相同的事情,我可能会碰到很多坎儿吧。
我对机器学习的Mac Yang印象也很深刻,喜欢他带着我们去想模型间的差异,也告诉我们模型的选择和运用并不是选复杂的,而我从机器学习的课上,也知道了bias和variance的取舍。
ppt最喜欢ChiWai Yu的,细致、有条理,问题引导,附带Code,我全部寄回了北京,估计会成为之后工作上很有帮助的工具书。
有没有看到,我每一次回忆教授的时候,都是跟他们的专业技能剥离的,我有一种对人的观察,但却缺少对专业的深究,可能这就体现出来我是一个坐不住、沉不下心来的孩子。他们的人很有趣了,可真正具化地承载着他们思想的那些东西,我有掌握多少?我大意了,当我拥有他们的时候,我不知道珍惜,有时候是对自己太好了,有时候也是自卑,可能还是在积累金融术语的阶段,跟不太上,挺惭愧的。
不过,我似乎也发现了我的上课规律,但凡是讲数学关系的课,我都没太在意,可一旦涉及到了不确定、与人性相关的课,我的重视程度会高很多。可是换个角度,将数学关系的课,数字符号和公式推导充斥的整个课堂,无法沉浸在数学中的我只会觉得无聊;然而,讲不确定、与人性相关的课,这些都是故事啊,当然会有趣很多。还有一个规律,第一个学期好好学习,第二个学期一般努力,第三个学期基本放弃。是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还是越来越承认自己的上限了?可能都有吧,被现实所迫,秋招艰难,投了无数家企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同时也知道,上一门课真正能转换成内在认知的东西并不是很多,自己也经常会跟不上,也就浅尝辄止了吧。
上课与否,必有所失、有所得,越能尽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越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吧。
我有一些拿不上台面的故事,是显示我傻的,不会和人相处,我是一个太关注于我想要什么的人了,不知道在一个不合适的时候去等待,等啊,等啊,为什么就不知道先做好现在的事,去等一个好机会呢?比如说,我会跟一位老师说,稍等一下,我跟另一位老师聊完过来跟您聊。给自己一个白眼,我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各位老师都是专业领域的大家,我是多么不知道天高地厚呢?太把自己当作一回事了。真是让自己感到无地自容。可能沉淀就怕这个,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发现自己的平庸、无知和功利,发现自己身上的黑暗面。
可我的人生就是被这样一批优秀的人们影响着,我的方向就这样被改变着。突然就要离开了,还有点儿小感伤。
(二)我的节奏
沉淀啊,沉淀,这终究是一个人的事,即使我被一批优秀的人影响,对于细节之处,又有何用?我依旧在我的轨道上,依旧是以我的节奏,上演着我的故事。第一个学期,我考出了FRM,第二个学期,我尝试了交易,第三个学期,我找到了自己的主旋律。
虽说我来的时候也算比较平常心了,毕竟工作过一年,心里最希望的是“身边的朋友都比我优秀”,而且申请是自己DIY的,就知道每走一步都只是阶段性的完成,只希望一步一个脚印,也不会大喜大悲。第一个学期,我还抱着满腔热血,要在这边踏实学习,还在抄笔记、抄书,一遍、两遍,10月-11月全心复习FRM,两级其实压力还蛮大的,虽然现在看来都不算什么,那个时候,对金融还没有一点框架感,就觉得知识点多、内容复杂,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半都在图书馆,隔一段时间崩溃一次,暴饮暴食一下,每周都会给小姐姐打电话,聊一聊心态,被安抚一通。除了FRM,那个学期还面临着期中、期末,抄书的进度远远落后于老师上课讲授内容的速度,而我又特别地追根究底,随机积分、金融数学的名词都需要我理解很久,就使得我产生了一种感觉,即时间花费>我的所得。自我怀疑、焦虑,都会时不时地出现。不过这一切终究会随着期中的结束而告一段落,FRM的结束而告一段落,期末的结束而最终告别。但我知道,在不久的将来,一切还会回来。说实话,回过头来看,虽然心态不好,但边崩溃边啃下来的大骨头,无论是理论认识、还是简历内容,都有一个量的突破,我慢慢也意识到了自己的混乱,建了个公众号,尝试组织自己的逻辑框架,不过就写了两三篇,因为当每一个点我想说透的时候,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不知从何说起,依旧是零散的知识点,了无生趣的挂在那里。
第二个学期,我开始学交易,这个任务,一下子打破了我的佛系。我佛慈悲,管个毛线用,你的上司并不慈悲。于是我犯错、挨骂、犯错、挨骂……无限循环中。我的生活习惯经历了重建,超过12点睡觉,会被骂;我对讲过的东西忘掉,会被骂;因为太累而没有按时完成工作却没汇报,会被骂;没注意细节而做错了事情,会被骂。这些都让我对一个词的理解更深刻——责任。我对那段日子记忆没有特别深,只记得每天盯四个小时屏幕,看着价格起起伏伏,拿着小本子记下来交易指令,然后抓紧执行,加入自己的观点,应该也会被骂。这段时间,我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服从。这是个不需要我主观判断的词,更是一个我需要知道自己权限的词,不要跨越权限是极为重要的。经常会受到一种质疑“你凭什么这么认为”。
不得不提的是暑假,我的交易权限被取消,转去做后勤工作了,整理晨会记录、整理资料、打印复印、取快递寄快递、买东西等等,我也被要求开始做工作记录,记录每天自己做了什么,用了多少时间。你要问为什么会做这些?因为我当时内心里对工作的态度还是不对,我对工作有偏好,当任务一多,就根据自己的喜好分了优先级,而不是从领导、部门着急的角度,而且对自己做事的要求太低,总觉得自己做的东西应该有人要审核一遍,行事混乱、不注意细节,完全没有做好自己对自己的结果负责,对自己这一部分负全责的准备。这些都是当我真正在工作环境中暴露出来的,这些导致我在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错,给别人带来了麻烦。
开始其实很煎熬,因为经常犯错,经常挨骂,负反馈>正反馈的时候,人无疑是脆弱的,一个人单独面对,更是容易产生自我怀疑,此时总需要一个力量推动着你,去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我找到了一种力量,叫心理咨询,我开始跟心理咨询师说着我的困惑、我最真实的感受,我也让我的爸妈、我的朋友看到我的脆弱的时候,我不再掩饰我的想法、不再营造一个对方想要的我,开始有了最直接地沟通,提出我需要什么,然后去跟对方协商。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这个改变,就是“我不在忽视我自己了”。当我逐渐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才能共情,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就能很好地摸清自己期望的情况,和自己的底线,并且明白对方想要什么,更多的是合作、共赢。当然,也是在咨询师的提醒下,我开始去看“现实”和“我看到”的区别,开始去想别人的“目的”和“行为”是否一致,而不仅仅去看我是否认同别人的行为,开始去构建自己的逻辑思维,无论对错,自己承担。当然这中间,除了认知的提升,还有方法论,我也有跟着学写代码,学习管理代码的方法;跟着写公众号,体会知道和明白的差异。印象最深刻的是,暑假回家跟老爸下了盘围棋,开始能想三步走一步了,我也就知道这个暑假有进步。
刚刚结束的这个学期,主要解决了四个矛盾,我的感情生活,我对投入和产出的认识,我的秋招,和我的小组合作。我的感情生活,开始着实坎坷,因为有一个胡乱施力的土先生,我的生活就被打搅的一团糟,而且我刚刚开始认识自我,我也在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一段什么样的感情,希望有一个什么特质的另一半,那段时间看了许多情感方面的书《我们仨》、亦舒、张爱玲,一段相互尊重、彼此坦率、不猜忌、权利和义务统一,并且有共情的感情,才是我想要的感情,当我的想法逐渐明晰时,跟土先生来了一次深入地谈判,最终达成协议。而后我的感情生活,也因为我们俩的相互扶持、理解,一起探索更好地我们而不断升温。只是我知道我的感情并非完美,因为我还是有很多没有想清楚的问题,当我没有想清楚的时候,土先生通常会糊弄过去的,其实他是一个比我浪漫、比我相信爱情的人。
这个学期开始,11月之前,我依旧是在帮boss做事情,我还记得有一个周末,她让我做好准备,说之后有工作了,我还没怎么重视,心想,不就是工作么,哪里需要准备。可那次工作持续了半个多月,我的课业负担一下子压过来,真是打了我个措手不及,整个人都有点儿崩溃。后来好不容易告一段落,我稍调整了一下,又重新投入新的任务,让我没想到的是,那段时间我经常哭,因为委屈。每天早上8点半到图书馆开始工作,晚上10点半才回家,中间只有吃饭会休息一下,但还是作业拖到最后才写完,秋招网申搞不完,而且工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我意识到,我开始面临一个坎儿。我开始寻求帮助,从boss那儿问工作方法是不是有问题,分一些找工作的任务给男票,可当我还是完不成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的上限(虽然我现在有点儿遗忘吧,说不定在其他方面也没啥帮助,毕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我开始寻找自己的优先级。当我有作业ddl的时候,一定会跟boss说,需要时间处理,后来慢慢地也把自己抽离出来,专心于秋招了。说到这儿,我还是要说,我有个特别好的boss,能够允许我处理自己的事情。
可能是因为经历过DIY申出国、一年工作和前阵子的虐心实习,我对秋招抱有蛮平和的态度。我知道需要投入时间来做,这个过程会很长,所以急不得;我也知道会有很多机会,也会有很多陪跑的情况,因为自己并不是足够优秀,所以平常心。我的目标,就是有1个保底的offer,1个心仪的offer,足矣。在管理秋招的时候,则是分配到投多少简历,囊括哪些公司,每一个步骤都有很详细的推算。虽然后来感觉数据上没有很帮助,但在心理上,看到自己这么认真的样子,还是给自己很大的安慰,而且,当分配到每一步的时候,会自己给自己小的正反馈,这对于跑马拉松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在准备面试的时候,我也是尽量多查一些资料,保证自己对岗位、公司有所了解。面试当天,也会心态比较好,轻松面对。所以整体上还是感觉不错的。不过也有问题出现,比如说我在面一家国企时,一个问题是“当你的工作明显会影响你的生活时,你会怎么办”,我就说了两个维度,“现在做下去”+“向上反馈”,但其实我根本就没有想到一个问题,上面会怎么回答,是否我现在的感觉不对,是不是应该改变工作方法,优先级应该怎么排……可见,我还是太以自我为中心了,还不知道怎么当一个配角,以部门和领导的意见为主。
这学期还有个很神奇的事,我主动当了一个小组长,而且担任起来小组长的职责,完全没有退缩。说到这儿,我可能要先给自己点个赞。因为我承担了责任,也完成了我心目中的水平,是可以达到及格线的。
(未完待续)
——————————————————————————————————————
(三)我的朋友们
沉淀啊,沉淀,我的故事里,还有着无数生活上的老师,
我的风格,可能让很多人不舒服,这是我要改的地方。
少管闲事
照顾好自己
读书<>思考,大话说出来,是会有漏洞的
(四)香港
沉淀啊,沉淀,我如何才能把我对香港的感情沉淀在心里,成满满的动力?
(五)我的认知整合
沉淀啊,沉淀,我今年其实获取了不少信息,可整合却寥寥无几。
逻辑的力量和求实的力量
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如何从主角心态转变为配角心态。
之前我看到一张《北京女子图鉴》中,顾总在部门里表扬陈可的照片,跟我的boss说,好希望有一天你也能觉得带我很骄傲,我的boss说:“哪一天你真正达到了我以带出你为骄傲的时候,你也就不在乎这个了。”
这一年半,我经历过两个心理咨询师,接受了6次心理咨询,两个咨询师给我的反馈都是我的接受能力特别强,说实话我很诧异,因为在此之前,我的状态是忽好忽差的,持续稳定的情况很少,仍处于自我怀疑中,只能表示感谢。当到今天,我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反馈,我会把这类问题归为认知的问题。太多的人,想要掩饰自己的缺点,不想让外界看到本就无可厚非,但常常掩饰着掩饰着,就变成了自己也不想面对,那从何处来说提升。可能我的好处就在于不掩饰吧,既有缺点,那就直面,认识到了自己的黑暗面,才能不怕别人攻击,因为我足够有勇气承认,并且改变。
内部和外部,你能区分的开么?对内,我们应该去寻找更好的方向,直面问题,而对外,我们应当去公关,树立口碑。
任何事情都需要投入时间来做,而投入多少,以及哪个层次需要反馈,这个需要把握好,而非沉浸在其中,不可自拔。(写这篇总结的时候,我可能就是沉浸在其中、不可自拔了,不过肯定不会说自己不对,因为自己想要的就是写完、写透,其实就想经历一下整个过程,看看究竟会怎样)
这个时候得知,自己的Machine Learning得了B+,我自己以为考得不错,结果成绩如此,是不是件很讽刺的事情。果然在思考的时候,是不能被打扰的,尤其是思考这么严肃的问题的时候,不然特别影响心情。可这么一个长的问题,怎么可能不被打扰的思考下来?我又开始为以后担忧了。可就算是思维不能被打断,我也有自己的生理需求啊,吃喝拉撒,基本要满足吧,说到这里,既想吃,又想撒,真是尴尬。
关于思考,24小时,可能真的会累,但是要锻炼的是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对任何事物辩证思考的能力,不要轻易给答案。生活不要苦大仇深,开着玩笑就把角度都聊到,这才是认真的生活吧,想到各个角度叫“认真”,开玩笑叫“生活”。
我是一个会把自己的思路铺陈给大家看的人,却不知道如何能够把思路放心里,只给结果,因为思考速度太慢,还不够灵活。我见识过一些人,他们是如何心里九曲十八弯,嘴上说出来一个非常合理的问题或答案,也有几个超好的朋友,会跟我说清楚他们的弯弯,但是至今我还都没有学到,还都在努力往这个方向走的过程中。
每次,当我说一个我的决策,别人直接给我一个反馈的时候,我都会问下去。因为每次我的决策都是经过慎重思考,反反复复,最终到一个我觉得好了,到自己兴趣爱好、是否克服,以及没有正确答案的程度了,我可以来做决定了。可如果对方给我的答案,只是最浅层次的时候,我虽然不会直接否定吧,但是最浅层次的原因是很难令我信服的。可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我的“九曲十八弯”可能就是是错的,但这也没办法,这是受限于我的认知,因为认知缺陷带来的理解误差,只能通过不断地提高认知来改变结果。而在我的认知提升之前,我还会吃很多亏的。
之前遇到过一个问题,说我想做的究竟是什么。我说,别人有需求的时候,我能够给出答案。其实更本质的是,我想锻炼自己的一种思维,不一定是别人有需求的时候,而是在面对一个问题,别人的、抑或是自己的(说实话,如果不把这个问题看作是自己的,估计也不会有驱动力去想),自己能够综合许多角度,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就是我所说的“九曲十八弯”,是的,我要的就是思维逻辑的提升。可能熟练之后,就会变成自己的一种认知。
总结其实是写得很累的,因为每件事情给我的感情都不一样,当我从一件事情中跳出来,再去描述另一件事情的时候,我本身需要思维的跳跃。这让我想起来高中的英语考试,从听力到作文,我们都是在一个个故事中跳进跳出,只不过这里,我是一个内容的输出者,而非听故事的享受者。而且,自己的感情很难能够持续这么久,当自己的情绪不能维持时,写出来的东西难免晦涩。
(六)展望2019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
【总结】最后,我这段时间有哪些认知得到了提升,还存在哪些认知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