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围观汉朝 刘邦立汉(112 英布逼反)
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这三位都是楚汉战争中的关键人物,建立了裂土封王的不世之功。韩信和彭越的遭遇如出一辙,都是先蒙受不白之冤,而后被夺去了生命。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下一个是不是应该轮到淮南王英布了?宝宝们,画卷已经展开,请赶快过来围观吧。
这天天气不错,蓝蓝的天空白云飘,英布在郊外愉快地打猎。随从突然前来汇报,刘邦的使者来了。英布扫兴地勒了勒缰绳,来到使者身边。
使者掏出一团软绵绵的东西。英布打开一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居然是一团黏糊糊的肉酱。
有没有搞错,作为一个诸侯王,我还缺这点肉吃吗?再说了,这点肉还不够我塞牙缝呢。刘邦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呢?难道宫里培育出了新品种,要我试吃一下?英布正在琢磨,使者言简意赅地说出了答案:“这肉是彭越的,皇上希望你能引以为戒。”
英布的脸色一下子变得煞白。彭越是最不可能叛变的,他一直想把王位世代相传,如果彭越真的要谋反,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汉朝初建时,有七个异姓诸侯王,如今只剩下两个,一个是自己,另一个是小舅子吴臣。吴臣是长沙王吴芮的儿子,吴芮病逝后,吴臣子承父位。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如果英布能够淡泊明志,主动放弃王位,后半生也能逍遥自在,安享富贵。
英布和彭越一样,舍不得到手的权势。加上他相信自己的作战能力,认为刘邦不会轻易动他,就偷偷部署了军队,随时关注着周边的动静。他的策略以防范为主,敌不动我不动,一旦有个风吹草动,他必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日子在提心吊胆中过了差不多一年,这些日子波澜不惊,水波不兴。在英布以为可以解除警备,高枕无忧之时,没想到祸起萧墙,他的宠姬居然成为了祸乱的导火索。看来,该来的不会缺席,只会姗姗来迟。
这个宠姬身体不好,常常去一个医生家里看病。一个名叫贲赫的大臣住在医生家对面,为了讨好英布,就买了礼物去对面问候宠姬,还陪她喝酒聊天。俗话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贲赫弄巧成拙,英布不仅没有对他产生好感,反而怀疑他和宠姬之间存在私情,准备抓他查办。
贲赫得到消息,吓得一口气逃去长安,把英布告上了朝廷,说他谋反。刘邦并不希望英布真的谋反了,因为陈豨一直在边境闹腾,樊哙等得力干将一直驻守在边境,加上他自己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如果再要御驾亲征,他有些吃不消了。现在,只剩下两个诸侯王了,要以和平安抚为主。
他咨询萧何的意见,萧何猜到英布是被仇人算计的,就建议扣留贲赫,然后派人暗中去淮南国调查取证。
贲赫的逃离让英布有了不祥的预感,贲赫和彭越的太仆一样,都不是善茬,都是投机份子。当他发现汉朝的使者在暗地里展开调查时,就一不做,二不休,杀掉了贲赫全家,然后公开宣布造反。
刘邦于是放了贲赫,任命他为将领,带兵去为家人报仇。
英布造反之事一时成为当时最大的一个瓜,朝内朝外都有吃瓜群众议论纷纷。当夏侯婴和朋友们谈论此事时,一个名叫薛公人见怪不怪地说:“英布肯定是要造反的。”
夏侯婴不解地问:“皇上封给他土地,赐给他王爵,他难道还不满足吗?为什么还要造反呢?”
薛公不假思索地说:“陛下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这三个诸侯王的功劳是一样的。英布担心大祸上身,当然要造反了。”
夏侯婴把薛公的话转述给刘邦,刘邦认为此人见识不凡,就召他入宫,请他谈一谈自己对战事的看法。
薛公卓有见识地说:“英布造反不足为奇。要是他出上计,崤山以东便不再属于汉朝,要是他出中计,谁胜谁负还不好说,要是他出下计,陛下就可以安枕无忧了。”
刘邦好奇地问:“何为上计?”
薛公说:“占据淮南国以东的荆国,以西的楚国,以北的齐国,继续攻打燕国和赵国。”
刘邦想了想,这样一来,自己就要和英布平分天下了,继续问:“何为中计?”
薛公说:“占据淮南国以东的荆国,以西的楚国、韩国、魏国,控制住敖仓的粮食,堵住成皋的出口。”
刘邦想了想,这样一来,英布就要和自己争夺天下了,一场持久战在所难免,继续问道:“何为下计?”
薛公说:“占据淮南国以东的荆国,把财产放在越地,自己到长沙国躲起来。”
刘邦想了想,长沙国的大王吴臣虽然是英布的小舅子,但看得出来,他对汉朝忠心不二,我只要下个命令,他一定不敢窝藏英布。如果英布采取下策,我一定胜券在握。怀着忐忑的心情,刘邦问道:“那依你之见,英布会采取什么计策呢?”
薛公胸有成竹地说:“英布本来是骊山的刑徒,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当上了诸侯王。他目光短浅,只会顾及眼前,不会考虑今后,更不会为后世做长远的打算,所以,他只会采取下策。”
刘邦本来对这场战争没有十足的把握,薛公的分析让他欣喜至极,当即赏赐了一千户食邑。
英布本来不想造反,他布置了军队,也是为了以防万一。在驱逐异姓诸侯王的大形势下,贲赫投刘邦所好,为了自身的利益,诬告了英布。英布不想赴彭越的后尘,被逼着举起了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