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
我一直相信,一个创作者做的所有都是在尽力呈现自己并活出自己。简单的几笔,“自己”二字就会写在白纸上,但要想真正的把自己鲜明且圆满的表现出来,却又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梵高的“自己”在我们看来就是那么鲜明且真实。他让我为鲜活的生命而感动,让我认识到原来悲剧也可以在画中得到呈现。他不属于世界,属于时代。
那天下午,我坐在窗台前,电脑前的疲劳后最想看到的仍是那张夹杂在书中的向日葵。当那熟悉的枝叶和花苞映入我瞳孔的时候,我心中无限激动,不禁热泪夺眶而出,我终于明白,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可以像这般可以看到背后的热爱与固执。
在这幅画上,35岁的梵高来到法国的一座小城里寻找他精神的朝圣地,寻找与时代相似的地方。这里阳光很足,梵高用粗厚有力的手法描绘的难道只是为了画下这几束向日葵?仅仅只是为了不虚此行留个念想?那画纸上浓烈重叠而又混乱激动的几笔,几乎就是梵高发自内心的呐喊!或许来之前已被折磨许久,不论是世俗还是精神病。他借助向日葵向我们传达曾经世界是怎样的对待他,他又是多么期待理解他的时代的到来。他用了所有的阳光,用了所有的激情和喜悦来热爱这一切!
但是,梵高所想的并非是现在让我们简单的收藏和观赏。梵高已是受尽世界的白眼,遁落于充满热爱的时代当中。对他来说,他已经尽全力将整日的阳光和向日葵记录下来;对我们来说,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宽广和模糊,我们是否也不被他认可,我们是否也要寻找时代苟活?不论学识多么渊博,不论头衔多么闪耀,我们不一定能理解这些时代艺术家的内心思想,也就更别提灵魂。
茫茫海域中,蓬山万里中,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有自己清晰的线条,都应该有自己的“向日葵”所在。尽力保持着最初的那几份色彩,多少次的执笔涂抹修改,最终看到的并不是第一次完成的模样,几经重复后,跃跃欲试渐渐的被消磨,所剩也不多了。
画已经印在了纸上,看不清最初的线条,只是印刷后的线条与色彩。一眼而过,色彩与线条的交织看似圆满,可总觉得有些色彩是被抹掉的,但仔细一看,还确实有遗落的痕迹。我想当初梵高决心抹掉这些也是不舍。
画已经印在纸上,我们可以微笑着去面对这一纸黄色,但心里还是会隐隐作痛,会为这个艺术家而痛惜,想着为了这一束向日葵,用尽时间精力,呈现完美画幅。他们的这份热爱,是我们无法与之相较的。
最后我知道,艺术真正的表现不是得意的作品,而是他背后的“固执”和热爱。
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