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文惠书屋读书

《论语》讲堂留影73

2023-10-25  本文已影响0人  饮酒扬波

2023-10-25 七十三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来继续共同学习《论语·里仁篇》的第七章。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这一章虽然短,但是实际上并不容易理解,也正是因为不容易理解,所以对他的解释就比较多,五花八门。至于哪一个正确呢,我们选择其中一种自己认为最合理的就可以了。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在说人的过错是不一样的,是有类别的,就像不同类型的人往往会犯不同类型的错误一样。
这里,一个关键的字就是“党”。“党”这个字本义就是朋党,就是具有相同思想、相同观念、相同政见的一群人。
“观过,斯之仁矣”,就是看一个人他犯什么样的错误,如何对待他的错误,我们就可以发现他的仁德如何,从而呢,来了解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那人类的过错到底有没有分类呢?我想大概是有的。我们知道基督教对犯罪的分类。注意对犯罪的分类,那罪就是严重的过了。大致是这七宗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佛教里也把人的这个过错分为贪、嗔、痴、慢、疑五类。
也就是说,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错误都集合在一起进行归类,再用一种精炼的方式给他表达出来,那无外乎这么集中。但是在儒家思想里,孔子对错误好像没有进行过严肃的分类,但是最简单的归类应该就两种,一个是过,一个是不及。
举个例子来说,就是子路有一次呢,问孔子“闻斯行诸?”就是我听到了是不是要立刻去行动呢?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意思就是说,你父亲哥哥都在,你怎么听了就去做呢?赶紧回去问问你的父亲和哥哥,该不该去做。因为提问的人是子路,他脾气比较急,有时候比较轻率,比较鲁莽,所以孔子让他缓一缓。
孔子的另外一个学生冉有,也过来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的回答就不一样了,说听到了就要赶快去做,你又等什么呢?所以,旁边的学生就糊涂了,那对于同一个问题,老师的回答却完全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就解释说,子路和冉有这两个人呢,是不一样的,一个急性子,经常是莽撞而做错事,一个是慢性子,经常是犹豫不定耽误事儿,所以对于他们不同的人,答案就不一样了。
急性子是过,那慢性子呢,就是不及。哪个好呢?都不好。孔子说“过犹不及”。所以,在孔子看来,世界上很多错误从本质上来看,要么是过,要么是不及,那怎么办呢?就是中庸。要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不要走极端。
实际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错误。要么是过,要么是不及。比如一个人太过节俭,那就是吝啬,那太不节俭呢,那就是奢侈。吝啬不对,奢侈也不对,只有回到中间,过上一种朴素的适宜的生活,才是正确的道路。
孔子所追求的不犯错误的境界,实际上说的就是中庸。这个中庸和前面的这个“仁”一样。它的境界呢,也都是难以到达的。难以到达,我们就不去到达了吗?恐怕也不是,不断的去接近目标,最终呢,要达成目标。虽然有时候达不到这个目的,但是,我们在无限的接近,也就是我们每天都在进步。
“观过,斯之仁矣”,就是一个人如何去面对自己的错误,我们就从他的态度中可以看到他是否具有仁德,或者说我们就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孔子关于对待错误的态度,前面已经讲了很多。
比如孔子在《学而篇》里说过,“过则勿惮改”,就是犯了错,不要害怕去改正。在后面的《卫灵公篇》里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也”,过而改之,是不过也。就是说,知道了过错不去改,那是真正的错,知道了错误而去改,那也就算不上什么错了。
子贡也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那子夏也说过,“小人之过也必文”。就是说君子有过,他不文过饰非,一定要改,而小人有过呢,必文过饰非,而且不去改正。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一章,就是孔子说,人的过错是有不同种类的,不同的人会犯不同的错,观察这些过错,我们就懂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李零讲解

错误因人而异,有不同类型。孔子说,你要想知道什么是“仁”,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犯的错误是哪一类,只有知道什么是“不仁”,才能知道什么是“仁”。这也就是说,错误与真理是如影随形。

我们常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其实,错误面前也是人人平等。错误有高级、低级之分吗?是不是大人物犯的都是高级错误,小人物犯的都是低级错误?我说不是。(观过知仁)

以上七章是讲“仁”。

孙中兴详解

这章最后提到的“仁”字,有的版本作“人”。

《学而篇》孔子已经讲过“过则勿惮改”,这章不讲“改过迁善”,讲的是“观过知仁(或人)”。

孔子说:“人犯的过错都和他所属的群体有关。只要从他犯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所属的群体。”

“过”,皇侃说“犹失也”。

“党”,孔安国和朱子都说是“类也”,皇侃和邢昺都说是“党类也”,意思一样。这里说到“人犯过错,都和他常往来的团体有关”。所以只要看他犯怎样的错,就知道他的人际关系。

孔安国的注解强调不可以用君子的标准来衡量小人的过错,要“使贤愚各得其所,则为仁矣”。皇侃除了承传这样的解释之外,还引用殷仲勘的说法:“言人之过失,各由于性类之不同。直者以改邪为义,失在于寡恕;仁者以恻隐为诚,过在于容非。”邢昺的说法和孔安国相同。朱子引用程颐的说法,引申自孔安国的解释:“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戴望引证了三个“人各为其党类受过”的例子:一是周公使管叔监督殷商遗民,结果管叔和蔡叔结合殷人叛离周朝,孟子评论这件事情就认为“不亦宜乎”,而且还借此比较古今对于过错的不同处置方式:“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时代的人如果早已经用各种语言技巧来替自己的各种过错脱罪,现代学者盛称的“后事实时代”恐怕早在现代政治人物之前许久就已经存在了!

一是《述而篇》第三十一章记载陈司败请教过孔子“昭公是否知礼”的问题。可是陈司败没明说昭公犯了“不娶同姓女子”的礼法,并不是他真的不知道“昭公是否知礼”。所以他的问题是明知故问。孔子也许是为了“尊者讳”,也许真不知道陈司败早有答案等着他,所以回答了“知礼”。陈司败当场并没戳穿孔子的回答,就离开了。后来碰到巫马期才说明了原委,怀疑老说“君子群而不党”的孔子,其实也是有党派立场的,所以才为自己的君上圆谎。孔子后来听到这样的指正,就反省说:“我真是幸运啊!如果我犯了错,人家一定会用各种方式让我知道。”在这里,孔子的“过”就在于和鲁昭公“同党”,所以替鲁昭公隐讳,这样的过错,可以看出孔子是严守君臣关系分际的人。

一是子路丧姐的故事:子路因为兄弟少,所以姐姐过世以后丧期已过,子路还很伤心。孔子就晓以丧礼应该用礼义来节制,子路就听从了(《礼记·檀弓上》和《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子路在姐丧之后过期而尚未除丧,也算是“过”,看来他的“过”是因为他对姐姐的深情难舍,这也是子路的“仁”。后来《孟子·公孙丑上》说,子路一听到有人告诉他的过错,就会很高兴他有这样的朋友。

从以上这些例子来看,“观过知仁(人)”,不仅可以看出犯错者的个性,也可以同时看出他的人际关系网络对他的影响,这也是这些犯错者的“仁”。

从另外一方面看,如果被骗也算是个“过”(我要强调,骗子才是该受谴责的),那么从被骗者的原始动机也可以看出他的个性和对人的看法。有人乐于助人(这就是他的“仁”),所以就会因为热心助人而受骗;有人乐于占人便宜(这是他的“不仁”),所以就会因为想贪小便宜而受骗。这是“观被骗,斯知人(仁)矣”。

张居正直解

过,是差失。党,是类。孔子说:“凡人心术之邪正难知,而行事之差失易见。世之观人者,但知以无过为仁,岂知有过亦可以观仁乎?”盖人有君子、有小人。君子,存心宽厚,就有过失,只在那厚的一边,必不苛刻。小人,立心奸险,他的过失,只在那薄的一边,必不宽恕。其党类各自不同如此。人惟律之以正,而不察其心,固皆谓之过而已。若观人者,因其过而察之,则过于厚的,必是忠爱的君子,而其为仁可知矣!若过于薄的,便是残忍的小人,而其为不仁,又何疑哉!此可见取人者,固不可以无过而苛求,亦不可以有过而轻弃也。是道也,在人君尤所当知,盖人材识有短长,气质有纯驳。自非上圣大贤,孰能无过,顾其立心何如耳。小人回互隐优,有过却会弥缝。君子磊落光明,有过不肯遮饬。故小人常以欺诈而见容,君子或以真率而得罪,是不可不察也。且如汉之汲黯,面折武帝,是他狂戆之过,然其心本是爱君;矫诏发粟,是他专擅之过,然其心本是爱民。仁者之过,大概如此。人君若以此体察群臣,优容小过,则人人得尽其用,而天下无弃才矣!

铎罡 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