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为何注定失败
偶尔看到有人在说水浒传,书中绝大多数好汉,用现代的道德观来评价,都是杀人越货的匪徒。这种评价,用今天的眼光看,似乎也没啥不对。
然而,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可是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的文人,据说曾任过张士诚的军师。张士诚后来兵败苏州,而施耐庵在张兵败前就已经看出张贪图享乐,胸无大志而辞官远遁江湖,幸运躲过了兵灾。作为亲身参与过农村起义的人,他一定对张士诚失败原因有过自己的思考,《水浒传》里一定有他思考的一些成果。
《水浒传》主要写了梁山事业从起兴到发展壮大又最终失败的过程。近来常看到网上有人评梁山,基本就是用现代的道德观来痛斥梁山好汉实为强梁的论调,总感觉非常敷浅,低估了这本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价值。
对梁山事业最终失败的凄惨结局,历来就让众多读者无法释怀。例如金圣叹评水浒传的版本,就只有71回,只写到108将齐聚,梁山事业达到顶峰时戛然而止,将后面梁山好汉招安、失败的章节全部删去,这个版本虽然让读者看得爽,却完全丧失了原著的思想价值。
个人认为,《水浒传》最重要的价值恰恰体现在后面的招安与失败情节。如果说,前七十回,各路好汉因种种原因,最终走上梁山,是反映了当时社会腐败黑暗,官逼民反的现实,那后面的情节,正是对中国历代农民起义大多归于失败的一种总结与反思。
个人认为,经济原因,注定了梁山一定会失败。
最初的梁山,是白衣秀士王伦领着几个喽罗,靠着打劫过往客商,也足够维持这群强盗生存。规模小,人少,抢一票就足够这伙强盗逍遥一段时日,典型例子是林冲要上山时,被逼交投名状,遇上了杨志。这段描写,实质就是当时梁山好汉如何维持生存的写照。
后来,晁盖带着七位好汉和数十家丁上了山,一山不容二虎,火并在所难免。晁盖是带着智取来的十万生辰纲和自己家底上的山,这笔巨大财富足够当时的梁山好汉吃上很长时间。
然而,随着梁山事业不断发展,人员规模不断扩大,好汉们仅靠打劫过往客商已经不可能维持了,打家劫舍便成了这段时期梁山人的必然选择,反映在小说中,便是打祝家庄、打曾头市的精彩情节。
当梁山周围的大户人家都被抢光后,好汉们要生存,就只能抢周边的城镇了。于是有了梁山好汉打青州,打大名府的军事行动,这时的梁山好汉,攻城掠地,威名远扬,规模已达数万之众。
然而,拥有如此巨大规模的军队,梁山好汉却从未想过建立政权,也没有根据地,打下州府,唯一动作就是将抢劫来的财宝搬回梁山,继续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逍遥快活。
没有政权,梁山数万之众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全在于抢劫,这就注定了梁山事业无法持续。
与梁山好汉相对照的,是《水浒传》中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与啸聚山林,打家劫舍的梁山好汉不同,方腊的起义军不是走州过府的流寇,他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与作者施耐庵身处天下大乱的元末时期,江南各路起义军纷纷割据称王的情形很相似。
方腊起义最终被镇压,施耐庵给读者展示了历代农民起义几乎无法摆脱的失败结局,即被镇压或被招安。历史的局限性,也决定了施耐庵不可能提出农民解放的道路,故百余万字的水浒,最终以一个“愁”字结尾,“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