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总说没有好书可读?(二)
如上篇所述,人们说没有好书可读,和图书从稀缺变得富余有一定的关系,但这并非是全部原因。人们说的没有好书可读,还有很多很多其他的错综复杂的因素。
我工作几年来,做了近二百本书,如果摞起来,可能要两等身了,这听起来怪唬人的。不过,有人问我,你做了什么好书?我又没了底气,我可不敢说是好书,甚至面对这问我的人,我都不好意思说。都不好意思了,为什么还要出版呢?
我想,每一个编辑从读者角度看待自己做的书,未必都能投以欣赏的目光。我责编的很多书,也都并不符合我自己的阅读偏好。但是这并不妨碍编辑策划、责编这种书,因为有人会需要,哪怕需要它们的人绝对数量不多,把所有潜在的需要这些书的读者都聚集到一起,也许还不如一个小区人数多,能满足这种需要就是一种价值。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作为一个社会反映的出版业,其出版的书也越来越多元化,而多元化的需求必然会带来多元的评价,图书越来越定位于细分的读者群,面向官司缠身的当事人的书,教授学者肯定看不上;面向研究做学问的书,普罗大众肯定又觉得太不亲切。此之蜜糖,彼之砒霜,好书坏书就是相对而言的了。
我曾经思考,一个编辑在策划一本书的时候,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是如果我都不喜欢,那怎么让别人喜欢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以己推人的心理呢?还是不同的读者群有不同的阅读需求,我不可能代表所有读者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群体划分的心理呢?经过出版实务工作的洗礼,后者的思路更加有说服力并占上风一些,所以,渐渐肯定策划前期的广泛调研比自己的拍脑袋更靠谱些。
人们总说没有好书可读,当然,还有原因是客观上真的看到了满目的烂书。在图书出版业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当下,出版者为了吸引眼球,书名傍名,封面山寨、文案耸动,内容复制和粘贴,甚至做假人假书,这种事情都屡见不鲜。听说之前有本书受到了管理部门的批评,书名叫《女人没心计 活活被抛弃》,我一直当段子讲的,觉得让人哭笑不得。
还有大量为了追逐稿酬,放弃原创的注水书。我就知道有这样的作者,在图书查询系统,输入其名字,会出现近百本书的结果,内容跨各种领域,仿佛天上的他全懂,地上的他也知道一半,这种写书速度快要超过看书速度的作者,凡夫俗子如我,猜他要么是超人,要么是文偷。这样的书,我肯定不会看,也不会推荐别人看,甚至提醒别人可千万不要看,除非是出于好奇想看到底写了什么。
没有好书可读,是个问题,原因也很多。作为编辑,心理要强大一些,当听到有人抱怨没有好书可读的时候,我们作为图书的生产者之一,还是要坚定信心继续做下去,有的时候是会有人说这书很好,只是我们恰好没听见。另外,在坚定信心去做的同时,要琢磨如何创新,有智慧的、高明的手段去做,因为无节操无底线,终究是一场玩火自焚,最后毁掉的是所有书和这个行业的尊严和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