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沟通一二

2016-11-27  本文已影响336人  兰希空间

因为在仰光的生活和工作,感受到了异国风情和文化,让我下意识的会对缅甸和中国做出各种比较:最简单直接的就是衣食住行,深一层就是教育、思维、生活方式,再深一层就是宗教信仰。写过几篇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但也只是管中窥豹、知之甚少,越是这样的对比越是让我感到惭愧,作为一个中国人,其实我对于我们的文化了解的不多,特别是关于民族性、为何没有信仰、为何中国文化总是同化外族延续几千年、生生不息,就像是小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越是这样的对比,让我产生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想法,关于历史的、写中国人的、孔孟的,买了一些书,收集了一些音频,打算好好读读听听,补补功课。

无独有偶,机缘巧合,在做项目过程中,听到了很多外商工厂的需求,想要知道缅甸文化,以及如何整合在工厂管理中,怎么去管理缅甸员工。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在了我的身上,我需要开发一个培训课程,讲跨文化沟通的。对我而言,这是一个熟悉又很陌生的话题,从有些兴趣到开发课程,还是很不一样的,顿时倍感压力,因为毫无头绪。既然没有想法,那就听听别人怎么说的吧,在工厂评估过程中,特意收集了一些外商工厂管理层遇到的沟通问题、了解他们的管理方式,想要从中了解问题具体出在哪里,是否和他们的现在的管理方式有关,哪些点和缅甸独有的文化有关联的,关联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或行为,那应如何解决,哪些工厂有好的经验,经验成功的因素是什么,和文化有什么联系。这些信息激发了我一连串的思考,也为后来的培训提供了大量的现实案例,在抽丝剥茧中找到了几个关键词:价值观、尊重、压力、沟通方式、自尊心。第一轮设计就从这几个关键词入手,这些词很模糊,接下来需要具体化。设计了几个问题收集缅甸同事的解答:到底缅甸大部分人看中的价值是什么,怎样的行为、语言表达在他们看来是尊重,什么情况下他们会觉得很有压力,怎样的口语、身体语言是合适的、礼貌的,自尊心主要指哪些方面。同事给了我很有价值的信息,有趣的是他们做了各种演示并拍成照片给我。进一步补充素材后,初步框架就出来了,就抓这几个关键词去分析不好的与好的,工厂管理中如何融入进去。很快PPT出来,就此把这个任务放下了,因为就当时我的知识体系而言,已经没有其他的内容了,但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个内容还不够有力。

感恩的是,机缘巧合下知道一位心理学老师,当当上看到他居然写过一本书《跨文化沟通心理学》,很是激动,买下后开始看,书中主要以东西方文化作为研究对象,用了不同的模型、心理学知识去阐述各种不同。很欣喜的看到里面有一些内容正好就是我觉得少了的部分:系统理论框架,研究文化、价值观的框架。看完整本书,我太兴奋了,又积累了系统框架和很多案例,我又从头开始,将初版内容差不多改了90%。我用最爱的思维导图梳理出系统框架后,以此为方向来填补内容和案例,这个过程中,又得益于另一本书《中国文化简史》,其中讲中国人的伦理本位对我帮助最大,很好的解答了一个看似矛盾的点:既然说中国人喜欢扎堆、喜欢团体,但是为什么又说没有公德心呢,经常表现出事不关己。因为我们强调的是伦理、情理关系,是从小家庭延伸出去的不同团体,而不是整个社会集体,依这些不同团体中的关系、情理来决定我们做事的引导。我们有史以来对于个体、集体乃至国家就没有什么概念,更关注的是家庭以及天下,天下即超国家,只要是一个文化体的人就是天下,所以能够包容和同化那么多外族,将“他们”统统变成“我们”。这本书中的一些例子很好的去支撑了理论框架,让它变得有血有肉。整个重写的过程花了2、3天时间,从思维导图框架、到核心模块、到案例、到PPT、到分工、到预排、到各种素材准备。第二版的内容让我心里踏实了许多,比较像样了,在这个框架下,不断的有新的点子冒出来:如何做这个活动和游戏让它更有趣,既然参与者来自不同国家,那就让他们代表各自国家和所有人分享讨论的要点在他们的文化中如何体现出来的,事实证明这个过程是最活跃和欢乐的,大家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了为何沟通如何挑战,知道了管理中遇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在新的版本准备过程中,和团队做了更多深入的交流,也让我看到确实中缅文化有很多交集、也有很多的不同。类似的包括乐于助人、谦逊的主流道德观念;思考方式都偏系统和整体;沟通喜欢用比喻、故事;高情境沟通方式,关注说什么,更关注怎么说;看中团体、家庭、关系和和谐而非个人;权力距离、等级观念强。而最大的不同就是宗教信仰、经济发展这两点,由这两点导致了很多层面的不同,也是外商工厂老板头痛的问题根源。

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并没有真正的宗教信仰,如果说求神拜佛、功德许愿就是宗教,这我不敢苟同,我们是以礼数、儒家、道家、伦理社会代替宗教,儒家核心强调个人理性的修炼,无论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说的都是个人的自觉性、自制力、道德,要懂得自己在伦理社会中的位置和责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努力去维护伦理的和谐,做到个人自制,地区自治,国家无为而治。这样的好处是同化能力强,没有阶级、没有强权压迫,只要你来,我们都接受,但渐渐的你就只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像元朝一样隔离、但是却发现太困难,最后统治不到100年,或者像清朝一样,完全融入,最后完全成了汉人的作风。还有一个就是快速适应能力和生长能力,从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就能感知一二,当年下海经商的一批人都是敢于突破自己舒适圈的人,对于改变自己、改变社会有着强烈的欲望,敢于在不确定的情况之下迈出第一步去试水,创造出非常多的精彩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奋斗故事。而有好的就有不好的一面,由于强调的是个人的理性道德,没有外界的一种强制、限制、束缚,少了敬畏,一念之差就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各种违法乱纪、不良商业行为层出不穷,一次次挑战人们对于自身所处社会安全的担忧、对于国民素质的激烈讨论和反思、对于未来的不安全感包裹着我们,让我们很多人只有通过设定一个个目标、通过获得一件件物质来填补内心的空洞,很怕停下来或者静下来,因为不知道拿什么来让自己感到富足和快乐,我们到了一个精神匮乏和空虚的时代。因为我们的伦理本位,很多人从小到大就被教育人情世故、百事以孝为先,讨论更多的是义务和责任,第一代从农村到城市进入工厂务工的中国人大多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家里生计和小孩教育不得已来到陌生城市,进入机器世界,开始从早到晚的枯燥工作,他们有着非常明确的生活和工作的意义,就是为了家人更好的生活,这个远景激励着他们非常努力、省吃俭用,为了多赚钱,可以一天加好几个小时的班,快速的学习技能多赚些计件工资,中国制造由他们的一双双粗糙、勤劳的双手支撑起来,工厂老板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方式和节奏,所以当他们来到缅甸时,发现以前的经验好多不管用了,沟通太困难了。很多外商工厂说实在话,提供的硬件设施真的很不错,宽敞、明亮的厂房,排风、水帘系统让厂内温度不是很高,厂区内比较干净,餐厅、饮用水都是达到卫生标准,消防系统做的很到位,相比于很多本地的工厂要好的多。但是很多工厂还是面临着缺勤率、流失率高,低效率,工作懈怠甚至罢工的问题。缅甸工人用钱好像无法激励他们,对于钱并没有太大的欲望,想要用升职激励他们,但是也不顶用,他们承担不了那么大的压力和责任,不愿当领导,倒不如做个工人,每天赚点钱就好。沟通起来也及其困难,外国管理层需要翻译来沟通,但是大部分翻译的技能非常一般,一是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有些中国的成语、俚语不能理解其含义,而是不能进一步去思考背后的意思,有些老板习惯了讲话讲一半,觉得对方应该理解其真实意图,但可惜的是对方没有领会到(比如,一个老板想吃土豆,叫助理/翻译去市场看看有没有土豆,以为助理应该懂,买回来做个菜,但助理去看了,回来只是说市场有,并没有买回来。)二是翻译个人能力亟待提高,不知道哪些话不能直译或者传达(生气时说些脏话),有些翻译过程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误解)和情绪(如:一个老板说:“今天你如果不努力工作,明天就得回去种田”;翻译出来的却是:“今天你如果不努力工作,明天就回去吃草”。)。还有些时候,中国管理层希望通过将一些故事来激励、教育缅甸工人,但可惜的是他们并没有领悟到深层次的意思(如,一个老板讲龟兔赛跑的故事,问工人你们相当乌龟还是兔子呢,回答说乌龟,老板问为什么呢,回答说因为乌龟活的时间长。)原因是什么的呢,我们讨论下来觉得主要就是宗教和经济发展导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的不同。缅甸是小乘佛教,他们关注当下、短期的生活,以及下一世会成为什么,对于当世的未来他们不怎么考虑,这和我们的孔孟文化是差别很大的,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为我们设定了一个基准,在未来的哪个时期要达到什么目标,现在就是什么时候该结婚、买房买车等等,年轻的时候就开始为老了之后的养老问题而考虑:存钱、买保险、基金,都是为那个不确定的未来做准备。而缅甸他们不担心,不担心自己老年生活,小孩的教育,因为他们对未来始终充满了信心,肯定会有工作,能够生存的,实在不济去寺庙,有很多人给寺庙赠食,可以一起去化缘,大街上随处可见化缘的僧侣,就本就是这里生活的一部分。小孩的教育也不担心,没钱的小孩可以去免费的寺庙学校,一般的可以去一般的学校,有钱的就去好的学校,反正小孩肯定有学可以读的,至于未来小孩做什么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了。基于此,他们对于时间概念不强,开会迟到是常有的事,更注重生活,把自己交付给命运,而不是刻苦努力奋斗、争分夺秒地去改变命运。他们对于金钱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物质激励有限,生活节奏、压力大小、团体感、关系融洽更重要。他们注重短期回馈,所以长期愿景、目标、未来对他们没有感觉,短期肯定、回报更靠谱。他们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经济发展决定了教育水平、思维方式,从小教育方式让他们没有接触到更多元的知识、思考方式,所以很多时候他们思考都是线性、简单甚至非常呆板的,不太会积极主动、换位思考,想象别人需要的是什么,一份报告如何写的更好更清楚,让别人读起来更流畅、更快能获得想要的信息。缺乏举一反三的思考能力,只会根据指导完成一,但是为什么做,第一步完成后接下来可以做些什么,他们不会去思考,除非给出明确的指令。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沟通、翻译问题中,我们用惯性的沟通方式指导他们,最后他们只完成了一小部分,并且自我感觉良好。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觉得奇怪、不理解,但是细想,这并没有好与坏,真的只是不同而已。

当商业与文化碰撞在一起,总是有很多不确定、矛盾纠结的地方,到底是不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他们的金钱欲望,用强制的方法去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性、对时间的态度,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商业目的。但是这样就一定好吗,到底哪些部分是要接纳、去适应,哪些部分是要去改变的,怎么改变,对于他们民族、国家来讲是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有了经济快速发展、有了生活质量大幅提高、有了更多金钱物质,但失去了原来的平和与享受生活的心境,这样是否值得?真的不知道,谁又会知道呢,历史往往就是这样开玩笑,不知道它会往哪个方向走,我们很多时候只能当个马后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