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想法简友广场

闲言碎语 5

2020-02-03  本文已影响0人  我才是龙卷风

41.  人生只不过是一段时间,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而已,因此对时间必须敏感。有限的时间里我欲何求,我欲何为?当然是既生此世,力求充实快乐生活,不虚此行而已。但大家对快乐的感受五花八门,追求不一,念佛信道,各有所好,还有许多偏嗜成癖的,总之虽所乐不同,而求乐则一,都是想生活得快乐些。只不过,有人看得透些,烦恼少些,有些人则好“无故寻愁觅恨”。

42.  西人重哲理逻辑、好思辩,中国传统讲具体实用、重感性。《论语》是现实生活中对现实问题的言行记录,《柏拉图对话》却总在逻辑上绕来绕去,在概念上辩来辩去。西方人总想给世界理出个道道,中国人更关注当下怎么办。最后西方人自己也绕糊涂——“我思故我在”,找不见自己了;但仍不悔改,还要用“我思”来证明我在!

43.  人生的事,有的一辈子去想,也未必就能想明白。想不明白也不妨,很多的人在混沌中开始,在糊涂中结束,但人嘛,总想活的明白些。

44.  网络阅读的特点在于节省买书费用,在于不解之处随手百度的方便,更在于无限链接。阅读中发现兴趣点,马上链接学习,从中可能再发现兴趣点,再链接、再发现,如此一步一步穿梭于知识丛林。在这个丛林中,大多时候,不必刻意寻找什么,靠自己的直觉前行,该得到的终必得到,似乎存在神的引领。前行中似乎漫无目标,回眼望却有路径可寻,正是“触眼峰峦乱稠叠,回头径路尽分明”。

45.  剃头,具有舍弃、放下的心理隐喻,不管你信不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中国人很看重头发,因此古代女子断发以赠情人,因此理发剃头有许多讲究(比如守孝期间不理发,二月二龙抬头要理发)。坐监出来第一件事是剃头,妻子早亡或离婚后的男子也要剃头等,寓意断绝过去从头开始。新生儿要剃满月头,是说人从血污中来要剃去秽气。和尚的剃度更是典型的舍掉三千烦恼丝。我一直没有剃头的决心,去年平生第一次剃了光头,到了一定年龄,终于有一点不执著色相的般若了。

46.  《西厢记》中张生寄书拜把兄弟杜榷,请解普救寺之围,书中说道:“欲诣帐下,以叙数载间阔之情;奈至河中府普救寺,忽值采薪之忧,不及径造。” 朱熹注:“采薪之忧,言病不能采薪”,所以“采薪之忧”指患病,实际就是装病托辞。从古到今,以装病为托辞,这一点竟然没有变。《礼记·曲礼下》:“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孟子·公孙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由此看来,病,历来就是不礼不朝的正当的、被认可的理由。古语有“老不拘礼,病不拘礼”,以病为由,可以豁免礼节之不到,可以免除公职之事责。现在还是这样,病,是推脱一切公私活动的最好托辞。

47.  古人之诗教、礼教、乐教、刑教,从教育之手段、方法着眼;今人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从教育之目的、目标着眼。

中国古代礼教可说是道德教育,诗教、乐教虽说是美育,但古人还是把它们扭到德育。由是,中国古代美及美育因着德育的功用受到重视而发达,但也因此,美及美育的独立性长期受到压抑至今。

说到智育,朱光潜说过:“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这方面,中国古代传统是重道轻器,重人文轻科技,庄子说过“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好在古人,并不都受传统的影响,而是做着他们认为该做的事,“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由此,中国古代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这种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还是领先于世界的。

48.  电视里常常听到“亲生爸爸”,很觉别扭。“亲生儿子”没问题,“亲生爸爸”——儿子能生爸爸吗?太不讲究了。说“生身父亲”、“生父”不行吗?

49.  “你做什么去?”“我做生活(刺绣)去”。苏州是传统苏绣的发源地,当地人把“刺绣”等同于“生活”,把刺绣就叫做“生活”。我想到小时候奶奶那一辈人把毛笔叫做“生活”,道理相同。

50.  看到孩子发的《学渣之歌》,我回复:“任何人如果在哪方面有特别,无不包含着勉强自己、刻意而为。天分是有,但大多情况的区别在于比别人早一些多一些准备,在于对自己多一份勉强多一份坚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