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行记1816-1817年——阿美士德医官笔下的清代中国》

《中国旅行记(1816-1817年)——阿美士德使团医

2020-04-23  本文已影响0人  小雅_草木

作者:[英]克拉克·阿裨尔著  刘海岩译

时代背景:

清朝初年,“四方列朝会者,安南、吕宋、通罗以下二十余国”。“乾隆大帝大举讨伐”,“结果使中国扩展至于广大的中亚,以及于帕米尔和阿尔泰山地方一带”。

清政府对各国贡臣(使团)在北京的允许停留的时间也有一定的制度。“参照过去两个世纪各欧洲国家造使中国的记录,可以发现他们居留的期限没有一次超过礼部规定的三倍”。

为了进入中国这个有着几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以英国工业革命与航海霸权为基础的西欧列强一直企图与晚清帝国直接接触,建立正式的互设使领馆、开展双边互贸等现代国际关系体系。

1793年英国派造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大使团出使中国,谋求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使团的使命在关于初见中国皇帝的礼仪问题时搁浅了。“我们接受(皇帝赐礼)前必须按中国习惯行九叩礼。我们没有答应”。

事隔十三年之后的1816年,英国第二次派出阿美士德为首的使团,同样因为在观见皇帝的跪拜礼上出现了死结,阿美士德勋爵“一直在为下跪问题而据理力争”,结果是“结束使命返回,因为(特使)他拒绝行跪拜礼”。

英国与大清的话语体系系不在一个频道,从清延派到天津大沽的迎接队伍的身份设定就看得清清楚楚了:“每艘船的枪杆头上都挂着一面旗帜,旗上题写着大大的汉字一贡舟!”

为了汲取英国使团不愿对中国皇帝行磕头礼而致外交失败的教训,荷兰使团决定屈就清皇室的要求,“至少30次在不同场合行屈辱的礼节,每次他们不得不跪下,在地上叩九次头”,但结果仍然是“没让他们有机会开口谈一次正经事”。

皇帝发给使团的“敕谕的语气显出这个高傲政府的妄自尊大”。大清帝国沉迷于往日的世界中心的迷梦之中,拒绝接受新的世界变化,进人新的世界秩序。最终,一场不可避免的军事冲突(鸦片战争)突然降临,西方世界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了中华帝国的大门。

作者介绍:

1816年的第二次英国使团的随团医师阿裨尔(ClarkeAbel),实际上是一位博物学家,他随使团从北京沿大运河南下扬州,从长江转入鄱阳湖和赣江,越梅岭进人韶关地区继而前往广州。

由于当时的旅行条件主要是人力牵拉的船舶和人力抬起的轿椅,阿裨尔一行从北京走到广州花的时间“长达四个月”。一路上,带着一套用于科学考察的仪器设备,第一次对中国多个省份的地址矿产和植物分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与记录,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标本资料。

天不作美,他的这些有关中国的岩石、植物和鸟类标本,不幸在返回英国途中发生轮船触礁沉没而损失。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一路上的旅行纪实。

1816年,英国政府为解决中英贸易争端,派遣阿美士德使团前往北京,面见中国皇帝。使团离京后,从运河乘船南下广州,途径直隶、山东、江苏、安徽、江西和广东数省,历时四个月,于1817年1月1日抵达广州。

随团医官克拉克·阿裨尔(Clarke Abel,1780—1826)以观察者和研究者的视角,记录了使团与清政府打交道的过程,以及他所见到的清政府官员、清军官兵、围观的百姓,他们的穿着打扮、举止言谈、礼仪习惯等等。在从北京到广州穿越六省的长途旅行中,作者以一个西方博物学家的眼光,观察并描述了他所见到的城镇与乡村,描绘了临清塔、运河闸、瓜洲、南京瓷塔、白鹿洞书院等名胜古迹,以及运河、长江、洪泽湖、鄱阳湖、梅岭等秀美的风景。沿途所见的住宅、酒馆、浴池、油坊、磨坊、铁匠铺、庙宇,以及船夫、纤夫、士兵、农人、商人、女人、理发匠、乞丐等,作者都有生动的记述。农民的淳朴和礼貌,商人们的热情与欺诈,清廷大臣亲贵们的颟顸和无礼,下层官员的谦卑与无奈,民间女子的羞怯和好奇,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中国旅行记(1816-1817年阿美士德使团医官笔下的清代中国)》为读者展现了一幅19世纪初叶的中国社会图景。

本书还记述了使团从英国经马德拉岛、穿越赤道、抵达南美洲、好望角、爪哇等地直到抵达中国沿途的所见所闻,其中关于爪哇更是有大段大段的描写。使团在离开中国返回英国途中对爪哇还有详细的记述。

作者及团队成员还对沿途的风景人文、风俗习惯,更着重于气候、作物、动植物、土壤、温度、湿度等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做了详细的归纳、整理、收集。

书中有多幅珍贵图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