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逻辑

为什么一听到有人说你哪里没做好,你就炸毛?

2018-08-21  本文已影响53人  瑛子_39fb
image

一天中午,婆婆突然很急切地从厨房冲出来,很着急很大声地问我:“油烟机上接油的小盒子是不是你取掉的?”

我一脸懵。去厨房看,原来是油烟机下面那个接油的盒子不见了。

我:“我不知道啊,你不说我还没发现呢”。

婆婆:“哎呀,那估计我给扔了。我记得我把它反扣在垃圾桶里,想等油流干净了再洗,后来估计跟着垃圾袋一起扔了。我赶紧下去找找哒。”

过了一会儿,婆婆上来了,说找不到了。

我:“到时候要先生看看,让他想想办法。”

婆婆:“哎,这人没用了,记性不行了......”

我:“这不是记性的问题,换我是你,那样扣着放那里,我也会忘了。这是方法的问题,我一般都是取下来直接洗好装回去”。

image

第二天早上,婆婆跟先生说了这事,先生说他来想办法。

我突然想到由此引申出来的教育问题,就在餐桌上说:“老公,我想起我小时候打碎碗被骂的事情,我想问个事情,有点怕妈妈不高兴”。

先生和婆婆都望着我。

我笑着问:“妈,如果是侄子把那个盒子给扔了,你会怎么办?”

先生一听,来了兴趣,转头看着婆婆,问她会怎么办?

婆婆:“骂呢,那肯定要骂一顿啊”。

先生乐了:“看来人原谅自己都容易哦。”

婆婆转头冲先生:“说不定还是你扔掉的,我记得扣在垃圾桶里,好像是你扔的垃圾......”

先生没做声,我赶紧说:“妈,我没有责备你的意思,我说这个只是想讨论一下”。

image

看,婆婆的反应代表了很多人的反应:要么自我责备,要么责备他人。整个人陷在负面情绪里,已经完全没有精力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总结教训避免类似情况出现了

image

想起一个小故事:

小明和爸爸听到碗碎的声音。

小明说肯定是妈妈打碎的。

爸爸问为什么不是妹妹。

小明说:是妹妹的话妈妈早开骂了。

我记得小时候,如果我洗碗不小心打碎了碗,我妈从来不问我手有没有受伤,永远都是直接把我数落一顿:这么大了还这么没用、这么点事都做不好还能有什么用、成天只知道给她添麻烦、一点不懂得体谅她的辛苦、没用没用没用......

我其实很委屈,我也不想把碗打碎。

听她数落,我委屈生气内疚,越发觉得自己蠢、自己没用。

我打碎了碗,本来只是我没做好的一件事情,但妈妈的数落直接把这件事情等同于我这个人。

她不是针对我做的事进行教育,而是直接对我进行人身攻击,说我这个人没用。

image

妈妈的做法,给我带来了什么坏影响?

1、让我将“我做的事”等同于“我这个人”

如果我一件事没做好,我会认为是我这个人没用。如果别人说我某个地方做的不好,我听了心里会很难受、感觉无地自容,我会认为他是在攻击我这个人、是对我这个人有意见。

2、让我丧失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

出现失误后陷在严重的负面情绪里,会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自我谴责或者责备他人上。

出现失误后只想着赶紧找借口推卸责任,无法把时间精力集中到想办法解决问题上。

3、让我错过解决问题的好时机

出现失误时只想瞒着,不敢告诉别人,不能及时找人求助。最终导致一个本来可以补救的小问题慢慢变成一个无法补救的大窟窿,捅出大篓子,弄出无法收拾的场面。

4、让我变成了玻璃心

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生怕别人不喜欢我、对我有意见。

image image

为什么一听到谁说你哪里没做好,你就会炸毛?

因为你跟我一样,从小受到的这种负性评价太多。

一旦听到谁说你事没做好,你就自发认为他是攻击你这个人没用。

于是你要么条件反射式的立刻找借口推脱责任,在别人看来就是炸毛;要么条件反射式的谴责自己,倒是不会跟别人炸,自己内心却堵得很难受。

image

完全听不进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对我们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如何练习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呢?

体会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即看到自己有生气、懊恼、自责;

觉察脑海里的想法,然后改变它。

即先看到脑海里原来的想法——他在骂我这个人没用;

再反复告诉自己:他只是在说这件事我哪里没做好,不是在说我人没用。他针对的是这件事,不是针对我这个人

事情过后,复盘分析整个过程,强化新的思维模式。

image

在实际的生活中,不断重复进行上面的练习。

希望我们最终都能用新的思维模式去替换旧的思维模式,做一个敢于接受批评和建议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