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有过一门民间传承手艺——钉秤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每当我回老家见到挂在房柱角落的那一大一小的木杆秤时,我就会想起我的父亲,母亲说这两杆木杆秤是父亲年轻时代的亲手钉制,已陪伴着家庭走过了近50个春秋。原先紫檀色的秤杆已微微发黑,称身也布满一点点的“白霜”,这就是我家人再熟悉不过的木杆秤,因为融进了父亲钉秤技艺的智慧和走南闯北走江湖讨生计的艰辛,也成了我们记忆父亲最沉甸的念想。爷爷曾经对我们这些小辈说:“不识秤花,难以当家”。这也许就是爷爷让我父亲学钉秤的初衷吧。所以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的教会我们认斤识两。上世纪在我的家乡球川坑,那里是盛产土面和粉干的地方,用大小杆秤称盐、称米、称面是百姓最普通的营生常态。
那时家里穷,我最盼望的就是父亲出门能赚钱回家,数星星盼月亮的就是为了父亲回家时捎带回来的那些糕点饼干糖果,山东的高粱饴、山西的红苹果,它们的味道根植于我的骨髓里,至今无法忘怀,以致于让我觉得以后吃的都是多余的。近古稀的父亲生病后,我才晓得父亲是有多么的讨厌吃玉米、红薯以及它们的任何衍生品,这些讨厌诚然是父亲在外行担时天天玉米、红薯当主粮留下艰辛的烙印。
记得父亲回家曾对我们说过几次雷同的故事:在他出门钉秤时在某地碰到过哪些不良商家想出高价让他动手脚做几杆黑心秤,父亲都会“斤斤计较”的拒绝。父亲最后总会对我们说木杆秤量的是斤两,称的是良心。
父亲在家的时候也会帮乡里乡亲的做木杆秤。 从小在耳濡目染中才知道:原来,制作木杆秤是一门十分精细的手艺。工艺流程从精选木杆料材、刨圆(分粗刨,精刨)、浸碱水、磨杆、划线、镶头、上刀子、校秤(确定定盘星的位置)、钻眼、上秤钮、分步(划刻度)、钻星眼、订秤星、磨秤花、着色、系提绳、抛光、校验等二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细心操作,容不得半点马虎,稍有闪失,做出来的秤就会有误差,称东西就不会准确,甚至报废。制作木杆秤的工具也近十几二十种:大小木钻、粗细木刨、割丝刀、手锯、小手锉、平锉、三角锉、半圆锉、剪刀、角钻、弓步、木桶、磨石等等。面对这些五花八门的工具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很乐意帮父亲的倒忙。在我认为钉秤的父亲和打镴的小叔都是挺厉害的,因为他们都有一双神奇的手,他们摆场干活时我总爱黏在他们身边,感受每一道工序的变化带给我的讶异。现在敲下这段文字更感知父辈行担苦:这么多的工具、制秤的原材料、换洗衣物等等肩挑走江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饥饿、虫咬,对瘦小的父亲来说,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唯剩下“为父则刚”拼搏讨生活的解读。
木杆秤,是中华民族传统计量工具的一种,相传始于夏朝,传说是鲁班发明。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秤杆上嵌13星花,定13两为1斤。后来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谕旨于衡器加“福禄寿”3个星花,定16两为一斤。秤杆上有16个刻度,每个刻度代表一两,每一两均用一个星花来表示,俗称“柴秤星”。另外,第一颗星花又叫做“定盘星”,其位置是秤锤与秤钩成平衡时秤锤索引的悬点。确定好“定盘星”,就是一杆好秤了。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里那首曾经广为流传耳熟能详的《清官谣》相信人们不会忘记:“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伊啊伊儿哟哎——你就是定盘的星。”古时,圣贤告诫人们要诚实:“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短三两折寿。”木杆秤告诉了我们很多为人处事之道。
由于电子秤普及,昔日那红红火火、家家户户都离不了的木杆秤渐渐地退出了农家、集市和店铺,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木杆秤不仅是古老的文化符号、品行记忆,也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老百姓把秤作为一种吉祥物,将其视为“当家财神”,寓意为“有秤当家,家财兴发”之意,特别在浙闽两广一带,把木杆秤当做乔迁、镇宅之宝。同时木杆秤由于有“称心如意”的吉祥寓意,常常被用在中式婚礼中,用木杆秤来挑新娘子的盖头,寓意吉祥如意,称心如意。现如今木杆秤更多的已经变身为工艺品、收藏品、以真金白银红楠为主基调的私人定制的奢侈品。
永康素有百工之乡的美誉,木杆秤是永康百工中主要技艺之一,据《永康县志》记载始于宋代,历史悠久。20世纪七八十年代,永康外出钉秤的从业人员最多时达到二万余人,行技于大江南北。改革开放后,它催生了永康支柱产业之一的衡器制造业。当下更希望我们的木杆秤技艺在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框架下做大做强。
打磨木杆秤,岁月也在打磨中逝去,很多老手艺也在打磨中消失……唯有希望有更多的能工巧匠,以工匠精神执着这份文明的传承,秤起岁月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