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班整本书阅读

“人之所以活着,人之只好活着”——读《活着》有感

2019-06-09  本文已影响10人  李欣芸_

  对于《活着》这部小说,算起来我已读了三遍。第一次读的时候还小,那时对于书中所讲述的一切故事只是理解个皮毛,觉得“好惨啊”。而当些许年后我重新拿起这本看上去就饱含沧桑的书,再读时只觉得又多了很多不同的感受,更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深深的震撼与力量。

  相信不少人都曾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本是地主家子弟,却因年轻时吃喝嫖赌败光了家。好在妻子与女儿的不离不弃,他也幡然醒悟决定改过自新,可是生活却接二连三给他带来了一连串的沉痛的打击:被国民党拉去当壮丁,母亲去世,唯一的儿子给别人输血给抽死了,女儿生了大病变成哑巴......最后的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人和一头老牛。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他是那种能够看到自己过去的人,他可以准确的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我想,在经历了无数生生死死的一系列事情后,福贵或多或少也应懂得了他活着的意义——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去理解生命的尊严,告诉了我们,面对苦难应怎样坚强的活下去。

  人们纷纷在这个名叫活着的故事中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在余华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种特别的“苦难”,它伴随着福贵的一生,连接着他的身体。尾随富贵走在那条洒满了盐的路上,触碰到他那几乎僵直的脊背,我才领悟人们常说的,“上帝若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但生命的常态,其实是那些突然就横在我们面前的碎石子。苦难才是生命的常态。它们害得赤脚的你摔了跤而流血不止,疼痛却提醒你,你还活着,你还得继续往前走。

  整部小说以对黄昏与广阔大地的描写作为结尾,不得不承认,故事在这样的一个时刻戛然而止,带给了我强大的冲击力与震撼。这样的文字让我们的心面对物欲的汹涌波涛,还能够拥有片刻的宁静,它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消沉而是勃勃的生机,是对生命的召唤。

  “人之所以活着,人之只好活着。”其实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对于“活着”这一状态本身而言,所有的偶然与必然、命运与意志、生与死、理性与情感、价值与非价值在这里都变成了无意义,人活着就是活着,不为别的,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正如余华想要表达给人们的一样——“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苦难、无聊和平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