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卧佛寺楹联
十方普觉寺
位于北京市西山北的寿牛山南麓、香山东侧,距市区30公里。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以后历代有废有建,寺名也随朝代变易有所更改。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涅槃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
卧佛寺
正名十方普觉寺,为清代雍正皇帝赐名。 卧佛寺占地5公顷,分中、东、西三路院落,院落占地2.8公顷。中路为殿堂院,为全寺的中轴线。东路为僧舍院,西路为行宫院。卧佛寺前后五重殿宇,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其后为园林区,建有亭、阁、堂、池等,幽静清新。
卧佛寺 夙有皇家寺院的特点,寺中的碑文、匾额多为皇帝题写;寺名由皇帝亲赐;寺内的住持、方丈由皇帝钦命的高僧担当;历代大规模的扩建也多由皇帝提出,朝廷拨款。清代增建了西路行宫,使佛家寺院与皇帝行宫融为一体。
北京西山卧佛寺两匾额为乾隆和慈禧所书
卧佛寺规模 宏大、富丽堂皇。卧佛殿内主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檐下为五彩斗栱,顶棚有彩画天花。门额前檐大匾“性月恒明”,为慈禧所题。两侧楹联:发菩提心印诸法如意,现寿者相度一切众生。佛殿内上方有匾额“得大自在”,为乾隆皇帝所书。“得大自在”是释迦牟尼一生的写照,生前和死后都得到最大的自由。“性月恒明”则把佛性比作月亮,光辉永照。 那尊铜卧佛侧卧在榻上,头西脚东,面朝南方,双目微合,表情安详,体态均匀,衣褶流畅,右臂弯曲,右掌托头,左臂伸直,指掐吉祥印,似大彻大悟、心安理得的神态。这个卧式据说是释迦牟尼在印度拘尸那伽城外圆寂前的姿势,描绘的是佛陀在生病时自感不起,就在娑罗树下向弟子们作最后一次教诲的情景,即佛教故事“释迦涅盘圣迹图”。卧佛长5.3米,重54吨,是北京现存最古、最大、最精的铜卧佛,做工极为绝妙,“渗金甚精”。卧佛身后三面环立着十二尊塑像,都是他的大弟子,亦称十二大士,即“十二圆觉”像。
李建力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