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第八次读书分享活动

2023-04-13  本文已影响0人  天降神兵89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前期已组织过六次读书分享活动,此次活动是由我院和财经学院合作的第二次分享活动。

此次分享书目为余华的《活着》,分享主讲人为财经学院的学生韩含。

韩含同学分别从作者简介、小说背景解析、主要人物及性格经历、小说简介四个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并通过相关短视频让大家对这部作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随后主讲人分享了自己读过这本书的感悟。

这本书福贵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感觉着他活着的状态一点点变化:

年少无知时,萎靡地活着,无视妻子的艰辛,无视父母的关切,无视现实的责任;

风云突变后,挣扎地活着,战场上经历生存的残酷抗争,生活中面临活着的底线挑战,情感上体会为父为夫角色的重担。

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无牵无挂,无泪无述,也无欲无求。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们会蓦然发现,活着是一种状态,仅仅一个词,悲惨抑或苦难、凄凉、无奈,无法展现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们都无法深入触及。

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游混于社会的阔少爷变成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到最后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最终达到乐观、豁达、看淡生死的高深境界。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单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感悟,去感悟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感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精彩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述说苦难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

正如我们终于会明白,无论现时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而那个结果对现在的我们毫发无伤。

1.你最喜欢《活着》中哪个人物?

2.余华在《活着》中说到,没有什么比时间更有说服力的了,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3. 我们该如何积极面对富贵的悲惨命运?

主讲人分享完,留下三个问题,让同学们可以根据但又不局限于这三个问题进行畅所欲言。大家对标人物讲述自己,对标历史讲述生活,彼此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从不同角度畅谈品味书香后的收获、感悟和体会。

听完大家的交流讨论后,收获很多,所以也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感悟:

针对第一个问题:你最喜欢《活着》中哪个人物?

除了小说中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富贵以外,我最喜欢的人物是有庆,富贵和家珍的第二个孩子。正如名字一样“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余庆心地善良、顾家、勤劳,家里养的羊都是他照顾,每天早起喂完羊再去上学,中午又要从学校折返回家给羊喂食。

在大跃进的当口,村里合作社要每家每户将家里的牲畜提供出来的时候,有庆非常不舍得,每天跑去合作社喂、抚摸家里贡献的那两只羊。

为了不磨损家里给他的鞋,每天光脚从家里跑去学校,到了学校再把鞋子穿起来,因为这个,反而让他在学校运动会大放异彩,超越高年级学生并获得冠军。

我读到有庆成长经历时,就不自觉会想到这样的孩子是可造之才,长大必成为国家栋梁。然而,他死了,死在了他的善良,死在了他的长跑上。

县长女人难产大出血,他响应号召去献血。他是第一个跑到现场的,他也是唯一一个血型相符的,但却因为这,他被活活地抽血抽干了,死在了医院。这是历史的悲哀,也是大环境的不幸。如果有庆放在当今社会,肯定会出人头地,干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吧。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每次读到这句话就莫名其妙有一种豁达、超然的感觉,同时大家也都在讨论活着本身、活着之外到底是什么?

我个人感觉,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感,是体验生活中酸甜苦辣的过程,而活着之外就有很多了,比如负面情绪、流言蜚语、别人异样的眼光等等。

余华的《活着》,老舍的《骆驼祥子》这两本书我都看过,两本书中的主人公经历都很悲惨,但最后的结局、包括心态却大相径庭。让我感受到时间真的很神奇,它能治愈心灵的创伤,也能改变人的思想、心态及观念。

我之前有位同事,他和女朋友谈了七年恋爱(本科、硕士同学),毕业三个月女方提出分手,只因为两人工作地没在一起,女方生病啥的我同事不能陪在身边,而女方的上司经常对她嘘寒问暖,所以就移情别恋了。当时我同事对待感情特别消极,我千方百计给他介绍新的女朋友,但他都提不起兴趣。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感情的创伤也逐渐愈合,也开始接触新的异性,并最终遇到对的人结婚生子。异地恋要想修成正果,我觉得双方都应该是比较独立,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异地期间女方要经受住别人的嘘寒问暖,男方要抵制住外面的灯红酒绿。

《活着》这本书的作者余华亦是如此,时间成就了他,成就了他的作品。余华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后期到建国初期,经历了国共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革等事件,很长一段时间他感觉无力,又无法改变现实情况,沉湎于想象之中却又被现实枷锁困的无法自拔。

那段时间他愤怒、冷漠、与世界敌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经历很多,内心沉淀,开始升华,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应该去寻找真理,最终领悟到:“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

如果早期的余华听到《老黑奴》这首歌,恐怕只有愤怒,而此时的他听到却创作出《活着》这本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的著作。

我们都一样,不同时间段对于某个现象或者同一本书、同一句话的感受都可能发生变化,这就是时间的力量,也就是对第二个问题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最好的诠释。

欢迎加入我们,一起分享你的书籍、你的故事、你的思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