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小伙伴们,这么「作死」你家投资人知道么?
大约一年前,创业圈有着这么一个段子:某个创业公司的初期市场很成功,获得了某机构的天使投资的巨额投资,创业者十分高兴给整个团队配置了全套的 Apple 设备。再然后,这个产品就没有然后了……
烧钱死这种死法现在已然太低端了,随着创业氛围的成熟,创业者自身和投资人的成长,烧钱死已经不能满足花样作死的需求。走在创业这条披荆斩棘之路上,又有哪些类型的放弃治疗呢?
「对面那个术士叫啥?」
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个段子,如何在 PVP 团战中胜利?将自己公会的牧师起名叫法师,法师起名叫战士,战士起名叫贼,贼起名叫牧师。一上战场你就可想而知对方 YY 频道里的混乱:「先干掉对方那个法师!」「哦。」「不对,是先干掉那个牧师!」「啊?到底是哪个?」「那个叫法师的牧师!」
嗯,来看看这款应用:
虽然说创业如同领着团队打怪升级,但是你要考虑一下这毕竟不是打游戏好么?你的名字起的只有两个字母也就算了,还要再加个 iOS 输入法里打不出来的符号,注释虽然是中文但是一个单字也起不到 SEO 标记的作用。用户在准确知道应用名字的情况下,要至少翻个十几下才能找到,这款应用究竟想不想被用户找到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啊!
作为全篇唯一被点名项目很冤,所以软广一下:图中的这款应用的功能还是十分赞的,各位看官如果不想在手机上找的话可以直接点这里下载。
和这个类似的还有 Windows App Store 里的这位:
「诶~你这看啥呢?」
「书」
「我知道是书,这应用叫啥?」
「书!」
「友尽!」
作死指数:★
治疗方法:这个最简单了,改名吧,趁着还没有人记住你们的名字。
「你们这是自寻死路!」
当 BOSS 倒下时说:你们这是自寻死路。不要以为这是 BOSS 的死亡 Flag,BOSS 自断双臂只不过因为人家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于是化蛹成蝶而已。今年有多少创业团队因 Google Reader 的倒掉而欢呼雀跃,然而真正等待巨头倒下之后扬起的晨雾散去之后,发现留在场上的不是另外几个巨头,就是那些从很早就开始啃这块骨头的公司。
国内创业者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嗯,我们先不着急挣钱,主要是要先把用户体验和名声打出去。」
在这个案例中这句话就仿佛在说:「嗯,我们先不急着挣钱,等我们的用户体验和用户数都比 Google 强的时候再说。」
Feedly 虽然承担了主要的 Google Reader 用户,但是其糟糕的体验都快被喷成翔了,国内的那些匆忙赶制的替代品更不用说了
确实,当巨头退出一块市场的时候,能为某一个领域带来一片新的生存空间。但是,也意味着这一产业确实已经步入夕阳。我们从来不怀疑一个创新企业也许能够做出比巨头更优秀的产品,但是如果创业者真的有这样的技术,为什么非要拾巨头牙慧不可呢?
作死指数:★★
治疗方法:除非你在某一领域天时地利人和被巨头欺压了好几年了,否则不要上赶着去凑巨头撤出的热闹。鲸鱼死了市场是被鲶鱼分食,小虾米想一口吃成巨无霸是不可能的。
「我舅舅在是XXX,分分钟全服封杀你!」
古语云背靠大树好乘凉,舅舅党一直是创业军团中一匹喜闻乐见的黑马,可是如果以一副依靠别人的心态来做创业,最终只能弄个烂泥扶不上墙。
今年上半年是微信创业热,由于微信这一超级 App 背后所拥有的用户资源和流量入口,无数的创业者义无返顾的踏入了微信创业的圈套。
微信创业方便啊,用公众号做交互省了前端,用第三方平台的接口做响应省了后台,只要有个点子写两句代码一下午时间就创业了。
某个打算创业的同学和我这么说,我这么回:
呵呵,点子是不值钱的,值钱的执行力。
微信创业者的舅舅——腾讯显然没有打算认这么多干外甥,微信在 2013 年年初先是对微信自媒体开刀,再是年中与阿里打架,年末又对公众平台认证收费,打了许多微信创业者一个措手不及。
某个微信导购类产品,年中刚刚从腾讯拿到一大笔融资,第二个星期就赶上了阿里和腾讯打架,产品形态紧急转型,心疼的都哭了
这种灾难几乎是不可预见的,你的产品已经开始推广了,用户量也已经逐渐上来了眼看着生命周期已经从启动向成长过度。突然间,什么都没了。临时建 App 团队是来不及了,之前的推广算是废了,要想继续做下去也就只能重头再来了,无异于给创业者带来的是灭顶之灾。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硅谷,大平台与大公司始终是不可避免的要素。既不能与大公司直接对抗,也不能全仰仗于大公司施舍的资源。夹缝中求生存的道理其实和投资理财不能将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相同。更何况,中国的巨头又很少有收购创业团队的习惯,打着「生是为微信而生,死是被腾讯收购」这种思路还是收一收的好。
作死指数:★★★
治疗方法:在巨头之间如鱼得水借力打力只能是自己产品单打独斗不过时的 Plan B,把 AB 方案搞混这基本没什么救。
「我们要做这个领域第一个开荒成功的!」
那能先把身上那身新手装先换了么?
虽然这么说不太好,但是大多数国内的纯创新创业者都没有成为先驱而是成为了先烈。原因是多方面的,小创业团队在资源、技术方面都不足以支撑如 iPhone 那般的革命式创新,即便是掌握某种核心技术也很难将技术转化成成熟的产品。
创业不是一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事情。一个纯粹的没有借鉴的创新产品从其诞生到成熟所消耗的成本对于 BAT(百度阿里腾讯)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创业团队来说就是天文数字。以这种产品为融资目标也很难融到目标金额(一般连产品雏形都没做出来就企图在天使轮融 500 万或以上)。
事实上在创业领域,万年老二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行业第一的前期成本大,投入高,不一定能点燃市场。就算真的启动了市场也不一定能够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后来者按图索骥,一边模仿一边微创新,虽然想要突破行业先驱的阴影有些不太可能,但是只要市场足够大,老二甚至老三的地位也不会太难过。
前两年的手机输入法之争证明,作为某一领域的老大将来会直面巨头的竞争碰撞,老二老三却可以在这种碰撞中坐地起价把团队产品打包卖给巨头达成创业者的完美退出。
作死指数:★★★★
治疗方法:放下身段,放低姿态,放近眼光。创业解决的不是十年后的问题,也不是五年后的问题,去看看各大科技媒体上的创业项目,活到三年的都是长寿。综合手头现有的(包括能确实得到的)资源考虑一下,如果项目现在上马三个月后最晚半年就能出效果(用户)那就现在做,如果产品三年后才能出成果那就两年后再想。
「智能胸甲,GEEK 品质,大数据晕 BUFF,5J 一件。」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是今年刚上市的智能胸甲,不仅能实时测量你的胸围脂肪含量呼吸深度血压血糖血氧,最重要的是,当你肋骨骨折的时候会自动把敌人的照片和骨折程度分享到你的社交网络。原价 1999, 现在众筹价只要 199!」
「哦,不错,但是有什么用?」
「不仅能实时测量你的……」
「不,我是说它有什么真正的用途?」
「穿上它……Geek 范儿拍面而来?」
「差评,滚粗。」
好吧,之前吐槽 Fitbit 的时候就已经说过了,并不是能够记录数据并将数据做成漂亮的图标就真的叫智能设备了。
除非一款设备真的能够代替教练(不指望能代替医生)给用户一些生活作息和运动上的意见,否则我实在想象不出称这些设备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理由。而事实上也是如此,用大数据、用云、用 Geek、用体感这些词忽悠用户一开始管用,但多了也就没什么用了。
某个在投资人圈享有盛誉的智能手表,真的以为三个月就能搞定产品,结果呢?一跳再跳,不仅创业者,连投资人都受到了负面评价。
某个国内众筹平台上马的第一个超级项目,创业团队真的以为携用户就能号令代工工厂,结果呢?产品尾货被工厂撕票,一场完美的宣传最后起了反作用。
硬件设备的开发周期一般是 12~24 个月,顶尖团队废寝忘食的情况下 6 个月搞定。而就在 2013 年短短的一年之内,无数的手环,无数的计步器,无数的手表争先恐后的面向了市场。连用户都看的出来,不论视频和图片做的多么光鲜,产品本身都大同小异,就差没写上「华强北一流公版设计」了。
适当的拿来主义不要紧,要紧的是光拿来不付出。利用已有的硬件方案节省下来的硬件开发时间,应当投入到无限的软件与后续服务跟进之中去。用户的落脚点最终是健康是智能,而不是一个连显示个数还要打开个 App 这么罗嗦的计步器。
当然最可怕的并不是打着高端概念骗用户,而是……连创业者自己都被自己的高大上给骗了,陷入了一种「我做的产品必能和苹果三星Google一战」的遐(瞎)想。
作死指数:★★★★★
治疗方法:如果你头脑清醒,目标就是骗一笔就走那当我什么都没说。如果没有任何医疗背景还坚信自己做的是健康智能设备……请问你的设备能治得好自己么?
结语
总的来说创业者各种各样的花样作死基本源自人生三大错觉:
1.手机震了(时机已到)
2.我能反杀(竞争者都弱爆了)
3.女神(用户、投资人、巨头…)喜欢我
只要这三种错觉还在,创业者掉进各种坑里都是难免的事情。总结一下 2013 大家的常见作死姿势也并不是为了打击大家的创业积极性。所谓爱的有多深,黑的有多深。我当然希望明年这个时候,上文中点名的或没点名的几家创业公司还停留在人们的视线之中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