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中篇:追问六类典型的“假学”情形(二)
建议七:立竿见影能有续航力吗
教学是一样永远在路上的事业,有教学存在,就有弊端,欣赏课堂比喻通观全局,整体审视,队伍教学也要用联系的眼光。
️儿童的成长好比是一棵树的成长,心理是树根。一棵树根成长需要5-10年,儿童的心智也是如此,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也不是我们的一两节课就可以成功树立的。
教学好比浇花,需要慢慢的浸透,慢下来,水才不会溢出来,慢下来,水才能浸润到所有的地方。真学是浸润式的学,是点点积淀、久久为功的学。
️摒弃以“立竿见影”为典型的所有的坏的教学法,改变“代学哲学”。要明白,学生才是自我学习行为的首要光源。
秉持“三分教,七分等”的心态,陪护学生好好“扎根”,到那时,“看不见的,看见了”更是无可限量的生命力,也就是“(人生)续航力”。
️“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
建议八:行云流水能打开思维的通道吗
️ 追本溯源,“行云流水”出自于苏轼的《答谢民师书》:“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本义是,自自然然发生、有行有止、顺逆伴生、少有人为之痕、有为有不为等等。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把“行云流水”单纯理解为,课堂很顺畅。殊不知,“思维水平”的有无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有思维深度的课必然不太顺。
️ 思维是学习的灵魂,教学的心脏。好的课堂中,顺与不顺在不同学生之间穿插变化,能使课堂中的学生的各种因素得以激活、整合、放大、协调,进而让课堂抑扬顿挫、捭阖有度的变奏。让各类不同水平的学生思维都能够有所发展。
️ 真学是逾越未知、困惑和障碍,实现正向位移的心智实践活动。从“表面、表层、表演”的教学走向深度教学,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教师要让课堂教学回归“行云流水”的本源,让学习像山里涧、谷中溪、岩上流一样,“自然而不太顺畅”地发生,才走向教学的本真。
️ “求也退,胡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孔子
“思维一定是由难题和疑问或一些困惑、混淆或怀疑引发的。”
——杜威
建议九:圆满真的是一种教学功德吗
“功德圆满”,比喻事情圆满结束。
我们常常追求事事圆满,总觉得完美是最好的,殊不知有一种美是“残缺美”。
课堂也是如此,太过于追求圆满,反而不能自然生成,课堂缺乏活力,不能“行止”有度,更容易顾此失彼,失去教学的本真。
️ 这里所说的圆满,指的是课堂任务完成好、目标达成度高的课。圆满是相对的,不圆满方为绝对,而相对的圆满就是不圆满。只有在特定课堂情境中,圆满才具有显著合理性。
️ 真学只能发生在常态课堂中。常课乃为真课,真课才有真学。教学要使学生从认知与学习之缺走向圆,而后产生新的缺……在圆与缺的不断循环、动态平衡中,学习得以螺旋上升。
结语:“假学、假教”背离了为学而教的真义。
“为学而教”,是教学行为的原点,是教学哲学的真义,让质朴的教风和学风弥散开来,传导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