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导式管理在团队建设中的运用

2019-01-11  本文已影响20人  4eb0837c6b1c

原创: 周亚莹 邂逅社工 

督导式管理是武汉市逸飞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一直推崇的督导式团队管理方式。在武汉逸飞和武汉爱熙两家社工机构联合举办的第三届管培班上,逸飞总干事陈兰兰老师就社会组织中的管理者角色引发了大家思考。

陈老师在课上由众多案例引入,说明管理能力并非单纯通过“悟”来习得,而是可以经过标准化的学习来获得的,这一点深表赞同。

在行为风格测评里,我是比较典型的I型,这似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所采取的管理风格——民主型,这与督导式管理非常契合。

当然,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个人认可的假设:只要团队拥有动物园一样的氛围、家一样的情怀,则共同推进工作就可以变得事半功倍。所以,别管你在多少场合听到多少种管理风格,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当然是管理起来让你自己和团队成员都能找到最舒服的状态,又能高效工作的。

NO.1 同理心

社工服务里面常提到“同理”,它是社会工作者伦理价值观中重要的一方面,在督导式管理中同样重要。当新同事告诉主管:“第一次做大型活动,压力好大!”主管回应:“是啊,我很理解你,辛苦你了!”这是不是同理?当然不是!

同理有四个层次:感受和行动不同理,仅仅附和着抱怨或说教一番;同理感受,不同理行动;同理行动,不同理感受;感受和行动都同理。真正的同理心是第四个层次。

以上例子,同事说的很笼统,其意图可能只是发泄一下,也可能是希望得到行为支持。主管帮新同事把他担心、不安、紧张又期待的感受表达出来,再指出所观察到的他开展活动的具体行为,让同事能自己看到已经做好的准备和待完善的地方,来帮助其增强信心,两方面同理,则能做到“陪伴同行”了。

当然,管理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任何时候、任何事情都要同理。

NO.2 抗住压力

既然走上管理岗位,就不应时刻揣着玻璃心;换言之,如果不能训练出一颗比较强大的心脏,就不要期望能在管理岗位上走得长远。“强大的心脏”是对任何事情淡如止水、无所谓吗?非也。

拿前段时间所经历的的一场大型活动来说,我所带的项目刚刚启动,所带的团队刚刚组建,面对一场市区各级领导和全区基层干部都出席的活动,每个人都心神不宁。在活动时间和要求因主客观原因一再更改的情况下,我自己也变得烦躁不安。这种时候最忌讳的是负责人先乱了阵脚,比如向团队同事吐槽、在办公室自言自语等等。“强大的心脏”要求我们分析问题,按轻重缓急分工解决,并向成员实时传递活动讯息。

练就“强大的心脏”同样要洞察不同沟通对象的风格,这样有利于分辨对方的优势和弱点,并有效调整自己的讲话策略。这方面可以把DISC行为风格和九型人格反复研究几遍。

小到活动,大到项目成效、招投标,作为管理者,你并不是天生就有能力处理这么多工作。但谨记一点,无论你是否能掌控工作难题,都要让团队成员相信他们背后有一个可信任可寻求扶持的负责人,让他们看到你寻求资源、保持学习劲头来化解压力的能力。

NO.3 关注成长

情景领导法把员工被分为R1-R4四个成长阶段(类型),无心无力、有心无力、有力无心、有心有力,管理者也很容易把团队成员按照这四个类型划分,并努力转化成R4的员工。在社工行业里,依靠增加“报酬”去转化,现阶段不太容易实现,那就要多用“精神激励”了——让他成长、尝到甜头。

以往带团队,都会仿效香港督导那一套方式,帮助成员做年度个人成长计划,并定期检视。做计划之前,通过个人督导了解同工在工作、个人规划、专业能力、目标等各方面的意愿,督导完了要详细写下来,像做活动一样达到“SMART”的标准,写完了再讨论每季度每个月行动的可行性。每季度定期反思改善,年终个人督导再总结并制定下一年度的成长计划。这个过程中,创造机会和平台帮助同工达成目标。由此,每个人都能基于自己的起点,在不同的成长阶段获得相应的支持和成就。

当然,我们也会遇到无心的社工,他是不是真的适合这份职业?这又是另一个需要详细探讨的话题了。

NO4. 聚焦于工作成果

从上班第一天开始我们就知道要遵守用人单位的制度。在我看来,制度是普遍的,团队管理却是个别化的,不同的项目团队在机构的制度上也可以制定自己的制度。其最终意义和目的无非是一个:确保大家能按质按量完成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既然如此,执行制度更应该关注的是感受和成长,而非问题。当一个准备了一星期的大型活动好不容易结束了,工作节奏略慢下来,每个人都身心俱疲,还需要严守制度让大家按时上下班吗?这时候当机立断、打破制度,一定会让成员激动不已,下次拉着大家为紧急事情加班,大家就乐意共同面对。因为管理者传递给团队的信息不再是把每个人当做死守制度的机械人,而是把每个人当做有诉求有喜怒哀乐的“性情中人”,只要能按时保质完成工作,你就被允许在一定程度和权限范围内打破制度。

此外,督导式管理还有很多好用的方法,比如让问题在自己手里有结果、团队任务的分配、公开会议上防止负面情绪蔓延等。希望每一位社工同行都可以在好的团队中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作者:周亚莹

机构:武汉市逸飞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