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5)加减法

2022-06-16  本文已影响0人  不倒翁why

能够健康出生的孩子,其实天生都有内动力,因为只有这样的孩子,他才能活下来。后来因为不恰当的养育,导致了孩子的内在动力被破坏。内在动力一旦被破坏,孩子就变得消极、逃避、退缩,让人头疼。

从孩子出生开始,内在动力是怎么被破坏的?什么样的行为是给内动力做加法?什么样的行为是给内动力做减法?

在生命的头几年,内在动力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支配愉悦。孩子克服困难后很兴奋,单纯享受支配带来的快乐,他们不会寻求他人的关注和赞赏,失败了也不会气馁,继续玩别的。这个时候的孩子,世界里只有他和眼前物件。我占有我高兴,与世界无关。

第二个阶段开始寻求赞许。两岁开始,孩子开始预期他人对自己表现的评价,眼睛开始有别人。

成功的时候,希望能被别人看见并赞许,做不好的时候也会扭扭捏捏想要逃避。这时候,我们对孩子的回应就参与了孩子动力的形成。

第三个阶段,三岁开始,孩子会独立对成败作出反应,成功的时候会感到骄傲,而不是单纯的快乐,失败时感到羞耻,而不是单纯的失望。这时候孩子对自己就有了一个我很棒或者我很笨的基本评价。

孩子做事情的过程,从自顾自地做,到在意别人的评价,再到自己评价,行成了一个三角关系。

从两三岁开始,父母及旁人的回应就在深刻的影响着孩子的内在动力。我们的回应要么给孩子内动力做减法,要么做加法。也许有的家长说那我不回应就是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忽视也是一种回应的态度。

内在动力的减法

对孩子的评价不好,是否定,怕孩子做不好,是担心。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做事,是控制。直接替孩子做是代劳。

概括来讲就是否定、担心、外加控制、代劳。之前我们讲到连续的否定是对孩子精神世界的电击,会导致习得性无助,让孩子彻底丧失动力。而对孩子的担心,会导致不信任和防御。而控制和代劳是把孩子的内在动力连根拔起。

我们在很多日常小事上都在消耗孩子的内在动力,家长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往往会发生冲突。比如孩子自己扎头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妈妈不同意,怕孩子自己扎不好出去丢人。如果让孩子自己扎头发,妈妈会忍得百爪挠心,如果按照妈妈的意愿,又轮到孩子百爪挠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陷入无助的状态,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作者问这位妈妈:扎不好有什么危险吗?妈妈回答:那倒没有,就是看着难受。作者让妈妈做一个实验,就让孩子自己扎头发,完全不干涉,看看会发生什么。结果自然是孩子做得越来越好。

基础感觉严重受伤的孩子,身上有很多共同特征,比如容易无聊、情绪低落、爱纠缠、拖延、害怕困难、没有坚持精神…家长往往觉得无从下手,其实这都是日复一日给孩子内动力做减法造成的。有一个这样的孩子过来咨询,作者给出的建议是把平时给孩子讲的道理先砍掉三分之二,只保留对孩子最低限度的管理,一段时间后,孩子变得积极不少。

当我们不知道怎么改变孩子的时候,第一个办法就是先停止给内在动力做减法,尽量不要否定、担心、控制和代劳。当然,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给孩子内在动力做加法。

内在动力加法

之前我们讲到内在动力的核心是感觉,而感觉又分为基础感觉和对事的感觉。如果想让孩子有充沛的内在动力,就要这两个感觉同时好,所以做加法就是要同时成就这两个感觉。

因此我们要给孩子提供安全的心理氛围,不断给孩子支持和肯定,让他的基础感觉好,这个需要长期的坚持,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方法。同时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灵敏的感知力,让他对事的感觉也好,具体做法就是对孩子的提问要做清晰的回答,不让孩子有混沌感,这个需要能力,所以家长自己也要做一个勇于探索的人,跟孩子一起成长。这里作者举了两个例子,篇幅太长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

总结:否定、担心、控制和代劳是给内动力做减法,支持、肯定、安全的心里氛围是给内动力做加法。

早上听了下一课,感觉好有共鸣,明天的笔记干货会更多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