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3讲
《道德经》第三篇
上回我们说道,老子在《道德经》内宣扬人人平等,希望“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要求世间万物应该处处平等,人与人之间应该也保持一种大爱,即为平等大爱而无偏私,唯有如此,上位领导者,才可以让下级下属人士信服,获得他们的尊重与信任,也能更好的进行管理,使社会系统有秩序的运行。
这回,我们再来看一看《道德经》又给诸位讲了些什么呢。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八章提到了这么个,一说许多人都知道,但是却很少有人能认真理解体会到的几个字。即为“上善若水”。全章整句话呢,是这么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一大串一大串的这么多字,最重要的就是那前面两句话。那这前两句话是啥意思?翻译过来,给了这么个解释,说:那些身居高位的人们呀,为人做事,最好的行为就应该是像自然界的水一样,去呵护其他人。水呢,它善于滋润万物又不会与万物相争,它是停留在一个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于老子所说的“道”的。
公元前516年周朝被打仗打没了,于是老子逃往了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在这个时候失业了,丢工作了。就这么他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就在这段时期,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来拜访过老子,想向老子请教请教学问。有个典故叫“孔子问礼”,就是这样来的。
孔子老子两个人散步谈心的时候,见到山里面流淌着的溪水,孔子讲了那句:“逝者如斯乎”,意思是时间就像这奔腾的河水一样,不停地流逝,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哪,也是想立誓践行圣人,比如大禹、周文王姬昌之类,他们所信奉的“道”的人,希望自己能不忘初心,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做下去。老子在此刻回了他那句:“上善若水”。至上至高的“善”就像这眼前的“水”一样。
这对话一出,两个人简直一拍而合,就好比那伯牙鼓琴遇知音,俞伯牙碰到了钟子期二人合奏一首名曲《高山流水》一样。
说起这典故,也就是传说啊,先秦时期,有个琴师叫俞伯牙,他有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这时路过一个樵夫,名叫钟子期,他听伯牙弹琴时竟能领会到这是一首描绘泰山和江河的曲子。伯牙就很惊讶,觉得这钟子期就是他的知音。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而这《高山流水》的曲子,也成为中国古琴曲中十大古曲之一。
那么信奉“礼教仁义”的儒家代表人,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道家代表,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关于”水“的交流,为他们展开了来往的大门,也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再说起这水,是我们啊,平时最常见的又不可或缺的东西。老子这回,就利用了水的特征和它的作用来比喻,若是想成为个最优秀的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人格特征。
你看啊,水最基本的特征和作用主要有这么四点,第一,是柔弱。我们是不是常说五行有金木水火土,这之中,水可不就是里面最柔弱的东西,我们还常说女性是水做的,不也是在某些意义上说明水和女性一样,都有那么一种柔性。第二呢,水善于趋下,既是说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又是说它善于停留在卑下的地位。像什么湖海溪流,哪处的水不是从上往下流,我们可没见过什么由下向上流的“高高在上”的水,是吧。
再说这第三,是说水具有包容啊宽容之类的特质,我们常看到小溪会注入江河,江河呢,又注入大海,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水具有容纳同类的无穷力量。最后这第四,是说水,滋养万物而不与其他万物相争,就是它呀,浇灌花花草草什么的,孕育种子,但是又不会汲取它们的营养。
老子认为,一个最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有如同水一般的,最为完善的人格。这样的人啊,愿意到别人不愿意到的地方去,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们具有骆驼般翻越沙漠的精神和大海般容纳万物的肚量,能够做到忍辱负重、宽宏大量。
又想到我们常说的,佛祖割肉喂鹰、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将相和”一事,还有清朝康熙年间那个六尺巷的故事,一句“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流芳百世。这些主人公们都做到了“上善若水”呀,他们的故事谁听了不感动呢。
再给你讲个故事吧,说那古时候官宦争斗严重,就像我们看那电视肥皂剧一样,连后宫妃嫔都处处充满心机,唐朝时期呢,就有那么一位小皇子,叫李忱,他想在明争暗斗的世界活命,就装聋作哑搁那装傻,从十岁开始装傻装到大,搞得人人都觉得他的脑子是真有问题,是个呆子,有回皇子之间争斗,李忱被人丢进了茅厕里面,差点被粪水淹死,幸亏被人救了。哇,这听着都恶心,然而李忱还是忍了下来。
到了唐朝中后期,人们争权更严重,那些个宦官啊,为了监管朝政,就把装傻的李忱给推了出来,大家都觉得他傻,就是当个皇帝也是任人操控的傀儡皇帝。然而这李忱一登基,地位有了权力也到手了,还装什么傻呀,那些宦官倒是个顶个的遭罪。他还惩处了不少贪官呢。那些先前被蒙在鼓里的人,这时候,全恍然大悟咯。李忱上位后,做了个好皇帝,唐朝倒是又迎来了一段繁盛时期,毕竟被丢进茅坑他都能忍辱负重,经历这么多磨练依旧做个好皇帝,百姓都想给他点赞。
除了那些优秀的领导者,还有社会上人们扮演的各种各样其他的角色,例如父母,夫妻,老师,企业家,军人等等,他们若是能具有慈爱的精神,能够尽其所能去帮助、救济他人,甚至还包括他们口中所说的或者是眼里所看见的那些所谓的“恶人”。他们能够做到不和别人争夺功名利益,才真正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王者啊。
说完这“上善若水”啊,我们再接着往下聊,讲讲老子对一个人做出的成就又会有什么样的见解呢。
这《道德经》的第九章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这几句又是什么意思呢?说的是,拿的东西要是拥有的太多太满了,那你还不如适可而止不要了。你要是特爱显摆,招摇过市的说自己有多厉害,让人看着就欠扁呀,那你这厉害估计也不长久了。那要是你特有钱呢,什么金子银子都能把家里堆满了,还觉得这么多财富能藏得住吗?我们国人还俗语说财不外露呢。你若是又有钱性格又骄纵,肯定会给自己带来祸害的,当你功成名就啦,做出了大成就,那你就更需要含蓄收敛自己,这才是符合自然运行的规律呀。
老子在《道德经》说这几句话,意思就是他认为啊,你这个人啊,不管做什么事儿,你都不能过度,更不能自骄啊自满啊,你要是锋芒毕露那更是不可能长久的。不过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摸着自己良心说说,谁不想追逐名利、要点荣华富贵。但是面对各种名利,还能做到心如止水的,是真的太少太少了。
追名逐利是正常的,但是也要有个度呀。你仔细想想,要是你现在手拿着一个杯子,然后你往里面加水,杯子里的水越加越多,等到水快要满了的时候,你还在那不停地往里面加,那杯子里的水肯定得溢出来。我再给大家换一个说法,假设有一个弓被拉到了接近极限,这时候你还不乐意撒手,还想要继续用力的猛拉,结果肯定是毫无疑问的,那根弦最终会被你给拉断。
只可惜现在的好多人都看不懂这个道理,往往被钱色和权利给蒙蔽了自个儿的心灵。那无良的商人,为了利益,坑蒙拐骗,还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欺骗广大的消费者,你说这样的人,他们就算是挣钱挣得再多,能真正的拥有财富吗?
再说那些个贪官,就因为官权大,就为自己谋取各种好处和利益,收受贿赂之类,简直达到疯狂的地步,有的连亿万这样的数字都不能计算,真的是做到了“金玉盈室”,令人发指。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面,那个小领导把贪污的钱都放在自己的别墅里,那墙里面,那床底下藏的都是钱哪。
我再举个例子,给大家说起“毕福剑”这个名字,大家肯定很耳熟。他先前主持一个叫《星光大道》的节目,并且因为这个节目而变得大红大紫,然而却在某一天,他突然消声在万众瞩目的《星光大道》上。后来各种各样的谣传什么都有。也有说他是因为在公众场合,胡唱了一些什么改编的歌。本来啊,这“老毕”的人生,都已经握到他名字中的 “福”了,却在人生的大关头大意了。把自己是个公众人物这事儿给忘了。
“老毕”可以说是多才多艺,又善于随机应变,性格呢,也可以说是风趣横生,特有观众缘,却忘记了“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他就这么因“富贵而骄”从而“自遗其咎”。真的是令人感到又惋惜又遗憾呀。
《道德经》这第九章,就是说,不管你是身居要职还是富甲一方,都应该时时刻刻警醒自己,戒了贪心戒了自个儿的傲气。要知道再多的钱财也会化为乌有,再大的权利也会一朝落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此为戒,做到不贪,不骄,该放手时就得放手,要知道适可而止,才能真正做到长世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