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打卡146:敌人的敌人是朋友——《丝绸之路》4

2023-08-16  本文已影响0人  若可的读书笔记本

阅读时间:2023年8月15日

阅读方式:微信读书

阅读书目:《丝绸之路》

阅读范围:第三章《基督之路》

嗯,又是一章涉及到z教信仰兴衰的故事,我还是简单梳理谈谈感受吧,感觉共鸣的点不多。总体感受就是“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当出现共同的敌人,合作也是有可能的”。

新敌人的出现

上一章,波斯帝国因为与罗马的关系紧张,迫害了城中的基督徒们。没过多久双方的关系有所缓和,那是因为罗马人在公元4世纪时有了新的威胁,他们必须为保全自身而战,因此被迫从波斯撤退。于是波斯成功夺取了通往地中海的贸易要道及交通关塞。危机的导火索是由于气候的变化,北方极具干旱,公元350年到360年间,草原部落开始放弃自己的地盘向西部移动,于是引发了一股较大的移民浪潮。

匈奴人的大举入侵,让波斯和罗马的很多城池被攻陷,于是二者暂时握手言和,一致对外。他们修建了类似于我们的“长城”的堡垒,这是建筑工程史上的一项奇迹,防护墙全部用从大量砖窑烧制出的砖块砌成,墙脚下挖有一条15英尺深的护卫运河,沿线还均匀地建有40座要塞——要塞由大约3万名士兵把守,驻扎在远离城墙的营地。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也不得不向匈奴进贡以保证一时的和平。

基督教成为主流

面对东方的敌人,当时的人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上帝让我们比部落蛮族羸弱?为什么让我们遭受如此煎熬?”,这时就出现了一种“原罪”的说法,只有“上帝才能为人民赎罪”,信仰不坚定就会有大祸临头的言论。与此同时,在波斯也不再把基督教视为罗马敌人的思想荼毒,正式确立基督教在波斯的地位,并规范其信仰。

为了结束西方早期基督教争论不休的局面,君士坦丁大帝曾于公元325年在尼西亚组织了一个宗教公会,希望可以在解决宗教纷争问题,以确保帝国的完整和统一。波斯帝国也派人出席了会议,当然各国的代表都热衷的是从基督教的支持中获益,而不是卷入教会之间的争端。

书上说:这应该是一个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时刻,一个基督教灵魂和肉体重归一体的时刻。靠着两条强有力的臂膀(即罗马和波斯,两个最伟大的文明古国)的并肩合作,大西洋与喜马拉雅山脉被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文中还提到当时的美国、非洲、草原地区也接受了基督教,并进行了本土化的改良。当地的z教形象也受到了影响,书中举的例子是神像的光环和祈祷的手势。

一些主教认为教会的和解决议削弱了自己的地位,并开始指责教会某些领导人物不仅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而且也没有得到过任何正式任命。他们围绕着耶稣是不是神人二性的问题展开了争论。这一段我跳读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找原文看看。

为商业带来的好处

思想的统一,z教的宽容带来了经济的增长,波斯帝国又因为贸易而蓬勃发展了。这些长途贸易的相当一部分是由粟特商人承担的。粟特人以其大型商队、精明的头脑和紧密的家庭关系著称,他们有能力在穿越中亚、进入新疆等中国西部地区的主要干道上从事商品贸易活动。他们连接城镇、绿洲和不同区域的黏合剂,不仅把东方的丝绸带到西方,也把西方的手工艺品带到东方。书中记载:宁夏固原北周李贤的墓葬中发现了一个雕刻着特洛伊战争场景的银罐。

相互竞争的关系

书中还有一部分提到了犹太教、基督教直接的争斗。还有基督教如何调和地域的差异变成更加本土化。还有到了公元7世纪中叶,基督教如何压过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和佛教,长驱直入地向亚洲进军。

具体细节大家去找原文吧,我跳读的。只对一点特别有兴趣,记录一下,那就是关于洞窟的介绍。

书中说洞窟是宣传和强化信仰的传统场所,它们通常沿贸易通道而建,一方面省去了寺庙和管理人员,另一方面又为贸易和旅行提供了方便。在阿富汗地区有许多古老的洞窟,最古老的有近1500年之久,可惜在2001年毁于战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