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是谁让孩子得了多动症?

2017-10-19  本文已影响0人  乍暖还寒的港湾

http://reader.res.meizu.com/reader/view/view.html?date=20171017&id=1508202304132004&shareApp=com.tencent.mm.ui.tools.ShareImgUI&from=groupmessage

很有意思的一篇文章,揭示了一种多见,而且越来越常见的,但非常不易被发现的多动症类型。

文中提到,多动症的学名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它分三种类型:一是注意缺陷型,二是多动冲动型,三是前两者的混合型,后两者因在行为上外显,容易被大家识别,而第一种看起来虽不吵不闹,但其注意力却没集中在该做的事情上,脑子其实在神游,如此隐匿的多动不容易发现。

这类孩子也经常被形容为“魂好像没带在身上”,人在这里,但心思早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没办法在当下身心合一的存在着。(当然,这在成人中也不是件易事,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文中提到的这一现象多在三年级发现,也是很有趣的一个点。究其原因,可能会有很多,但其中一定会包括这两条,幼儿园的小学化,和错过了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第一个可能会比较好理解,也是国家明令禁止的,本该在幼儿园玩耍的三年里,却学完了小学一二年级的内容,等到真正上小学后,就算上课不听讲也不会影响做作业和考试,那上课的时候做什么呢?不用听但又不能离开,只能想点别的了,便养成了神游的习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课开小差”。而到了三年级,老本吃完了,却也没法再集中注意力上课听讲了。

而第二种,发现的难度比较大,需要有经验的老师和家长去看到。

班里曾经有一个六岁的孩子,有一段时间中午不易入睡,嘴里一直在嘟囔,手里也不断笔画着,整个身体在床上扭来扭去,脚也这里蹬蹬那里踹踹,一副自得其乐但又忙忙叨叨的样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被子一会就掉到了一边。仔细观察她在做什么,有些似乎是模仿成人的语气在讲些什么,会蹦出一些英文单词,有些是角色扮演,还有一些数学之类的,这些都是之前是没有的现象,而且影响了孩子的入睡,直接导致午睡时间不足,下午起不来,间接影响了情绪和胃口。

老师找到家长了解情况,原来最近上了一个英语的兴趣班,老师很奈斯,上课形式比较有趣,孩子也不抵触,但孩子在幼儿园午睡时的行为已经显示出这些学习的内容已经超出了她的承受能力,开始溢出了,但家长并没有接受老师的建议暂停学习,而是又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有一天,孩子和妈妈聊天的时候说“我好累啊”,然后指着自己的头“这里停不下来”……

幸运的是,这个六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幸运的是这位妈妈倾听到了自己孩子的心声,课程停下来之后,孩子慢慢又恢复了往日的平和、平衡。

但更多的是,孩子中午躺在床上,头脑中却回放着各种动画片的片段,有的身体僵硬,有的则是各种扭屈,断断续续,但持续整个幼儿园阶段……

还有一个四岁刚刚入园的男孩,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时的内容比较重复、刻板,变化不多,遇到拒绝或执行一些规则时通常会不断追问“为什么?”但需要的回答不一定非得合情合理,孩子们之间一些看似很无厘头的回答他会认同,老师说“没有为什么,就是这样的”时候,他也会认同,反而那些合情合理的答案,他常常会继续追问。社交过程中也经常会有用错了原则的情况,有时候明明已经和另外几个一起玩的小朋友玩到一起了,但还不停的追问“我可以加入你们吗?”有几次把对方问烦了,反而又不和他玩了。他吃饭的时候经常看着别人,一开始会模仿,但过一会就开始发呆,随着手里的勺子“当啷”一声掉到桌子上,整个人惊得一哆嗦,好像从梦里醒来一样,看看大家,然后继续吃饭……有时候嘴里的食物也会在发呆时掉出来,却浑然不知……

老师找到家长了解情况,原来,家里成人的声音非常多,不断会给孩子讲解各种事情,解释各种道理,孩子的思想和感受几乎被成人的教导替代了,而不是在真实的生活中自己体验、自己感受,导致孩子没有自己的思想,生活就是套用成人教导的各种规范,但又不是自己的,所以经常搞错,自己也无所适从,只得像影子一样跟随在别人后面模仿、发呆。

这两种情形是曾经见到的比较典型的例子,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干预,也许迟早有一天会被贴上“多动症”“注意力缺失症”的标签。而孩子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家长给了孩子太多的刺激,太多的信息,太多的说教,超出了他们的理解、承载能力,他们无处释放,只得停留在幻想中(神游),或通过不停的不受约制的肢体运动来释放(多动),他们本是受害者,却又被我们贴上标签,似乎都是他们的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