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语||谁懂你?

这两年好像突然看开了,恍然发现,其实在这个世界,没有谁真正懂谁,别人不懂你,你也不懂别人。
你或许曾听到别人充满惋惜或同情地对你说:“我懂你这种感觉。”不,他不懂,这世上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痛在我身上,你只是看着觉得痛,但你根本不知道,那到底有多痛。
想明白了这一点,其实也就不会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了。
年轻时特别害怕被误解,恨不得向每一个去解释,随着年纪的增长才明白,其实旁人根本不在乎真相到底是什么,他们只相信自己认为的真相。
你得明白,其实每一个人都活得不容易,各人有各人的心酸,与其像个祥林嫂一样到处找人诉说自己的不幸,倒不如争起一口气,活出自我。
这样讲或许有点太过悲观,难道这世上真的没有一个完全懂我们的人了吗?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爱人,我们的子女,还有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关系如此亲密,难道不懂对方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伯牙绝弦”的故事岂不是成了一个笑话?
如果真的这样想,其实有些狭隘了,我们曾经最大限度地走进对方的内心,他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们立刻能明白他的意思,这应该算得上“懂”了吧?这有多难得,伯牙早已明白,所以他才会在钟子期去世后“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我们在学《伯牙破琴》这篇课文时,曾在课堂上讨论过一个问题,伯牙“终身不复鼓琴”到底值不值得。这当然没有标准答案,大部分人都说值得,因为这世上已经没有知音了,不弹也罢。
那时候我也觉得值得,但有一天脑袋一抽,突然产生了一个阴暗的想法,如果伯牙和子期不是一年一会,如果子期没有去世,也许,他们的友谊并不能维持太久。
我们试着回到那个场景,一个是颇负盛名的琴师,一个是默默无闻的樵夫,第一次相遇,伯牙正在鼓琴,突然弦断,他心里一惊,背后却突然响起掌声。
他回头,一个其貌不扬的樵夫冲他微笑致意,一开口便称赞他的琴音美妙,而后又说出了伯牙的古琴的来历。
伯牙心中震惊,只因古时就有一个传说,认为琴弦断是知音出现的征兆,来人莫非就是我的知音?于是二人相谈甚欢,约定来年再叙。
可惜,第二年伯牙如约而至,却不见子期,问过老翁才知,子期因病去世,临死前让家人将自己的墓碑立在他们相遇的江边,这样等伯牙再来时,他就可以再听一听伯牙弹琴了。
悲痛之下,伯牙破琴绝弦,决定再也不弹琴了。
但是,假如子期没死呢?假如他们能够朝夕相处一年时间呢?他们还会认定是彼此的知音吗?当共同话题讲完了,伯牙提起宴席的热闹,子期说起砍柴的辛苦,他们,还懂彼此吗?
越想越心惊,也担心会被读者认为我亵渎了伯牙子期的友情。其实没有其他意思,不过是想表达,懂你的人,真的很少。
后半生,我不会再去寻求一个懂我的人,我懂我自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