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猫眼的一些思考
首先,强调下自己的用户属性吧,我认为这一点很关键,我是一个普通的电影消费者,而不是一个资深的电影爱好者。喜欢到电影院看电影是因为在影院可以享受到更好的观影体验,也可以比别人更早的享受到优质的内容。那么问题来了,卖电影票的App那么多,我为什么对猫眼情有独钟呢,我总结有两点原因:1.简洁大方的UI及功能设计正中我的下怀;2.我在美团实习过一段时间,虽然不是在猫眼,但对这家公司还是有感情的。
我可以算是猫眼的忠实用户,因为当我有看电影这个需求意识出现时,第一个出现在我脑海中的解决方案App就是猫眼,接下来我的一系列用户行为就是,看看排片,看看评价,看看豆瓣的评价,看看时间,看看座位,选座支付,取票观影,电影院出来回味一下但不会去写影评。大部分的普通电影消费者应该和我的路径差不多,其实这里面可以看到有两个阶段是离开猫眼实现的,一个是在观影前的决策阶段,猫眼可以帮助用户进行轻决策,也就是可以帮助用户将选择观看影片范围缩小,但最终的决策可能还是通过豆瓣实现的;另一个是在观影后的思考阶段,绝大多数用户只会简单的回味一下,甚至可能连回味都懒得回味,出去吃个饭就忘了刚才的电影名了,更别说再回到线上发表评论了。因为看电影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就和周末逛逛街、吃吃饭是一样的,你指望一个妹子在逛街之后写一段感想那是不可想象的。那么对于问题一,由两个因素决定,评分和评论。对于评分来说,不能说猫眼的评分就不具参考价值,只能说豆瓣的评分占领了用户心智,在用户那里,豆瓣的定位就是更具参考价值的评分。至于评论的质量,是由问题二决定的,所以关于UGC的问题我会在后面展开来谈。
上一节我说我算是一个忠实的猫眼用户,但那是在绝大说数的情况下,那么非绝大多数的情况又是什么时候呢。我能想到的是前一阵微信和支付宝大力推电影票功能的时候,微信9.9选座、淘宝19.9两张,当一大波低价电影票来袭时,我变得不再忠实,而是变成一个哪里便宜去哪里买的墙头草,反正对于我来说操作成本并不大。我想这就是人的本性,当你不能提供物质价值以外的精神上的价值时,人们只会趋向于选择低价。后来,微信和支付宝的价格都回归了正常,我也就回到了猫眼的怀抱。这次出逃后,我就在思考,更低的价格确实拥有更高的竞争力,但除了更低的价格,猫眼还应该做点什么更好玩的的事情去让用户和这个产品间真正产生情感,让猫眼这个品牌在用户那里变得更有价值。当然,猫眼已经把手伸向了电影产业上游,这在将来无疑会让猫眼在线上和线下产生更多玩法,让猫眼在下游资源上更具有话语权,这在未来电影O2O这场战役上会起着决定胜负的作用。但是我想说的,是基于产品本身的,在产品本身产生更多有意思的玩法去拉动用户,留住用户,服务用户。
在电影O2O刚开始的时候,一个好的电影App可能只是一个便捷的购票工具就够了,对用户来说就是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现在,一个单纯的便捷的购票工具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了,用户需要在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基础上享受到更有意思的服务,所以一个好的电影App需要提供一个更有意思的电影整体服务和体验。观影需求的开始是用户产生想看电影的意识,在这个意识的驱动下,用户就会产生一系列连续的需求,一个更优质的电影整体服务和体验就是用更恰当的方法去解决用户的这一系列连续的需求。顺着这个思路,我想到了以下几点猫眼可以做的不太一样的地方,可能有些点会思考的不够成熟。
1.会员
影院的会员制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但目前我发现电影O2O这块还没有做这方面探索的公司,因为会员制是培养用户忠诚度的有效营销手段,再加上会员制在线上可以产生出更丰富的玩法,相信这种虚拟会员制会对产品的品牌依赖提升起到一定的作用。区别于传统电影院的充钱办卡、收取会员费的线下会员制,猫眼的会员制可以大大降低其准入门槛,比如通过猫眼购票达到多少张就可以成为会员,或者贡献了多少条高质量的影评就可以成为会员,成为会员后便可以享受相关的会员服务,但是会员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不断的贡献新的消费或者贡献优质的内容才能保持会员身份。人的本性是相比于得到,人们更害怕失去,所以,一个合理的会员体系可能会牢牢的抓住已有的用户,并促进这些用户不断地产生新的消费行为或者高质量的内容,然而这两点又是去吸引新用户很有效的因素。我认为猫眼可以在会员这块进行试水,产生出一些有意思的玩法。
2.电影内容衍生产品
这块我想分为两部分来说,一部分是真实的电影内容衍生产品,一部分是虚拟的电影内容衍生产品,供用户去社会化传播,产生品牌效应。
对于真实的电影内容衍生品,很简单,可以是电影人物的玩偶、纪念海报、电影道具等等,这块猫眼可以和一些实物制作厂商进行深度定制合作。这些实物产品前期可以作为会员福利或者幸运用户的奖品发放,用户中会有一些人将这些奖品的照片上传到社交媒体上,从而形成一定的传播性,后期猫眼也可以利用这些产品将流量变现。这个需求是否存在呢,我想还是有的,记得前段时间看完‘超能陆战队’后身边的不少女性朋友都希望买一个大白的玩偶,虽然可能市场不会很大,但是对品牌差异性的树立还会起到一定作用。
对于虚拟的电影内容衍生产品,我是这样想的,用户看完电影后或多或少会产生社交分享的需求,资深的电影爱好者会到豆瓣或者一些深度的电影社区写影评谈见解谈感受,而更多的普通电影消费者可能只是在朋友圈、微博里晒两句电影台词、感想或者电影人物图片,当然更low的晒电影票的用户也是大有人在,其实他们的心理很简单,就是这个电影我看过了,我没落伍,而且还有点优越。面对用户在这个场景下的这个社交需求,虚拟的电影内容衍生产品就可以发挥它的价值。举个例子,可以在用户观看完影片后发给用户一张制作精美的电影海报,或者一句台词,或者由电影衍生出的一段人生哲理,这些内容可以一键分享到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上。这些制作精致的内容上都会有猫眼的品牌露出,这样既降低了用户在观影后社交分享的门槛,使得电影的内容可以被二次消费,又让猫眼的品牌得到了有效的传播。
3.关于UGC
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没有用户激励就很难主动去产生内容,所以上文提到的会员和电影内容衍生产品就可以成为很好的用户激励,可以促进用户去产生更多的内容。豆瓣电影和猫眼,前者像是茶馆,需要慢慢品,真正热爱的人会主动来;后者更像是快餐,饿了就来,吃完就走。所以豆瓣里用户会主动产生出更多有质量的内容,而猫眼却很难。但我感觉猫眼完全可以换个思路,相较于高质量的影评,告诉用户哪个电影更值得看对猫眼来说更有价值。可以分场景去运营这两类用户,对于那些喜欢写影评并且能产生高质量影评的用户,可以培养他们成为意见领袖,他们所产生的高质量的内容可以对平台产生很好的补充;而对于那些不喜欢写影评或者没有能力产生高质量影评的用户来说,应该尽量降低他们参与的门槛,然后将他们的意见抽象成一个维度来对正在上映的电影进行排名,这个排名可以作为用户在选择影片时的一个参考,因为排名对于用户来说更直观,选择成本更低,就像在淘宝买东西一样,可能看了好几页评论还是决定不了买不买,或者8.8分和8.5分到底差在哪里呢?直接告诉他哪些影片看得人最多,喜欢的人最多就好了,这一点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对于那些有更高需求的用户他们也可以选择去看影评,平台意见领袖所产生的内容同样可以满足这类用户的需求。举个例子,用户在看完影片后只给他推送两个选项,喜欢或者不喜欢,然后依据算法,制定出值得看排行榜top10。
洋洋洒洒说了一堆,其实都是自己对电影O2O对猫眼的一些看法,可能对一些问题思考会比较片面或者不够深入,但这也算是自己对这块领域思考的一个总结吧,不断思考才会取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