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2018-05-15  本文已影响0人  Ellie的畅想世界

一直在关注很多美食博主和公众号,巧合加上幸运听到了这个名字

关注了庄祖宜的微博,首页的自我介绍一下就吸引了我:随遇而安,四海为家,以思考并实践一切与吃有关的课题为人生志业。

看到她的代表作《厨房里的人类学家》这个特别又亲切的名字,四月份看到内地出版社再版发行,赶紧拍下一本,之前从未想过,我有一天会买食谱。

读《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收到书,扉页上的话贴一下就吸引了我

不能更准确表达了我对做菜的着迷

估计没有比做菜有更直接的反馈了

当然更着迷的是庄祖宜的人生经历

30多岁决心放弃人类学的博士论文,投身厨艺学校,学习切菜炖菜,烤肉揉面

从此打开了她人生新世界的大门

她感受到从未感受到的快乐和投入

每天在厨房乐此不疲的折腾

十个月的求学,高分毕业,她仿佛是获得了新生

接着跟着同期进修毕业的丈夫从波士顿到了香港

大龄找工作被拒,无奈降低预期,无薪实习,终于进入米其林餐厅Amber后厨帮工

洗菜择菜切菜

从冷菜台到热菜台

米其林餐厅桌上那一盘盘精致菜肴的背后,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历经多少道工序,从普通的食材变为佳肴。

接触了米其林名厨,也认识了更多厨房里打拼的人们

这些来自不同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年龄,或出于对烹饪的热爱,或成为名厨的追求,或出于生活的选择的人们聚在一起。

日复一日,有的人升迁到了其他台,有的人坚持不下去走了,有的跳槽,鲜有人可以成名自立门户。

因为丈夫的外交官工作注定要四处漂泊

每三年办一次家,换一个城市,融入异乡

十几年来,他们先后去了波士顿、香港、上海、华盛顿、雅加达,直到现在所在的成都。

这婚姻注定她不能有固定的工作,她说自己是认命,却她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选择,从进入厨艺学校开始,有着缜密科研思维的她,开始在博客上记录自己的学厨过程,几年下来,厨艺飞速进步,一直积极与读者互动的她积累了不少粉丝和人气,也让她后面更有信心整理成册,出版发行。她调侃自己,一般作家是不懂做菜,厨师天天在厨房忙,没有时间停下来写字记录,而她恰巧钻了空子,可以用自己人类学家研究的思维去研究做菜,记录整理分享。

异乡扎根的这些年,不管搬到哪个城市,她都能走街窜巷,吃遍当地美食,学习当地的饮食料理文化,又把这些饮食观念化为己用,搬到自家的餐桌上,后来接连出版了《其实,大家都想做菜》和《简单,丰盛,美好》。

我想庄祖宜的成功是偶然吗

也许吧

但是却真的未必

我觉得庄祖宜是幸运的

她的妈妈在儿时一直想要追寻音乐梦想,被母亲反对,28岁已经是两个孩子母亲的她,考入大学,拿到了音乐学位,接着新的机会到来又去意大利深造,后来到大学当了声乐老师。

父母在追梦的路上不得不放弃陪伴两个女儿,庄祖宜和姐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反而是很羡慕母亲,生怕自己不优秀,找不到自我,所以一直很努力往前走。

在庄祖宜考虑放弃博士论文,申请进入烹饪学校之前,给妈妈打电话,妈妈说:放弃论文确实很可惜,但是你快乐是最重要的。还主动赞助了一半学费,我想她的父母真的很伟大,他们也希望自己子女追寻内心的想法。

庄祖宜也更把父母对自己的影响,放在对两个儿子的教育上,

最近好多在探讨原生家庭的文章,有些观点很有感触,

有篇文章写到:每个人生来都有三个自我:

第一个,是父母基因决定的自我。

第二个,是环境文化影响下的自我。

第三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和自我价值定位的自我。

父母我们不能改变,无法选择,随着成长环境或多或少影响我们的性格,三观的形成让我们或改变自己,或接受环境,或挑战极限,从此各自有了不同的人生。

我也爱我的父母,他们养育我长大不容易,我也知道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我好,但是他们的很多观念是我并不认同的,我希望我可以成为合格的父母。

婚姻

外交官的Jim很喜欢中国,大学的时候就来过中国,很喜欢中国的文化和饮食,给自己取的中文名叫林杰伟。

庄祖宜读博时期,因为朋友结缘当时在台湾工作的Jim,优秀的相互吸引,走在一起,结婚后Jim支持太太的想法,鼓励她选择自己的追求,永远是站在她的背后的男人,

书中有讲到有一次回家,庄祖宜和他妈妈关于做菜的理念有很大分歧,各自做了喜欢的饭,Jim索性两边的饭都吃了很多,简直是现代女婿的标杆了。

庄祖宜支持丈夫的事业,愿意跟着他漂泊,林杰伟喜欢吃太太的饭,跟着太太走街串巷,两个人有了孩子,家里又热闹了,他们之间的爱和默契也越来越深。

这大概就是理想的人生了吧。

读《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