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陵布衣”到“千秋诗圣”
杜甫被我们称之为“诗圣”,那么,杜甫是如何从“杜陵布衣”到“千秋诗圣”的呢?杜甫的人生又有几个阶段呢?
有四个阶段,分别是:放荡齐赵间, 裘马颇轻狂;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穷年忧黎元,叹息场内热;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我们逐个来分析每一个阶段杜甫的形象,并且用诗歌证明。
放荡齐赵间, 裘马颇轻狂——读书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个阶段,杜甫的形象就是胸怀大志,并且很“放荡”,“轻狂”。不过杜甫的轻狂,可不是普通的轻狂,杜甫的轻狂事真轻狂,人家是由本事的。让我们从诗歌中找到证据:
壮游(节选)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这个阶段,杜甫是有着雄心壮志的。杜甫说自己“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还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那么,这个时期的杜甫这样的表现,与那些因素有关呢?跟:家风,世风,禀赋都有关。
杜甫的家风其实是很好的,杜甫的前辈是有名的武将和文官。杜甫早年所在的时代,很多人都有着雄心壮志。再加上杜甫个人天赋很好,这几点共同造就了杜甫的童年。
这个英姿飒爽的少年,走到了第二阶段: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岁至四十四岁)
这个阶段,杜甫行要实行自己的才敢,但是发现自己的从政很不顺利。不过杜甫并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节选)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在这一个时期,杜甫的表现与家庭基本上已经毫无关系了,不过还与世风有些许关系。正是因为生逢乱世,杜甫才不得志。但是一个人生于乱世,应该去改变环境,从土壤中长出,这就是超越。
接下来,杜甫就到了第三个阶段:
穷年忧黎元,叹息场内热——陷赋和为官时期(四十五岁至四十八岁)
这个时期,杜甫很忧,忧国家,忧人民。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杜甫在忧国
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这是杜甫在忧民
这个时期,当杜甫说出“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的时候,其实杜甫的济事梦就已经完全破灭了。转而把自己的所有都化作了深深的忧愁;
在这个时期,家风对于杜甫来说已经毫无影响,在乱世中,杜甫决定把自己所有的禀赋都化作忧愁,化成诗歌。
最后,杜甫到了第四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西南漂泊时期(四十九至五十八岁)
在这个时期,杜甫依然在忧,不过这个时期的忧,已经灭有对象了。杜甫似乎吧自己,民众,国家都融为了一体,忧自己就是在忧国家。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说杜甫“飘飘何所似”,一方面是杜甫确实穷困,但是另一方面,是杜甫的心灵无处安放,无法实现理想,只能化作忧愁。这个时期,杜甫于家庭环境就已经完全没有关系了,一个人越往后走,与家庭的关系就越淡。最终的道路,还是被自己的选择决定着。
这也就是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诗圣”了吧,杜甫把自己的小忧和国家的大忧融到了一起,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