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语中出现的新词来讨论一下文化的“排老性”
2021-07-31 本文已影响0人
温琅
图片来自网络
您一定在在网上刷视频看文字的时候看见或者听见新的词语。譬如什么“绝绝子”对应的应该就是之前的“牛逼”还有什么“慕了”“爱了”今天又看见一个词叫“好嫁风”等等。
这个很常见,这种现象从我读初中高中那个时候就开始了。比如那个时候就有什么“屌爆了”“酷毙了”之类的话语。
我渐渐的发现了一个现象。
就是那个时候我是十七八岁,还觉得这些词好玩,并没有感觉不适合,不舒服,不好玩。
现在我接近三十岁了,开始看到身边出现的这些新词汇,态度是有变化的。
是先皱眉,感觉不适和奇怪,之后是理解,见怪不怪,最后是勉强接受但是自己是说不出口的。
这就有点意思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活动呢。
我觉得单纯的用年龄不接受新鲜事物恋旧来解释这个现象并不全面。
我从另一个角度猜测,文化是具有“排老性”的。
这种现象还体现在我们的父母身上。现在我们都在玩手机了,可我们的父母对于这些电子产品的使用和理解无论怎么样都没有我们玩得顺溜。这就是文化的排老性质。在我们爸妈那个年代,基本上是十年一个时代,也就是十年内,使用的日常生活用品,社会制度和规定基本上稳定不变的,也就是人的意识里的那个世界是会绑定一个人慢慢成长成形,它是一个活的。当新的社会规则和新鲜事物出现时,那个已经成形的活在那个时代的“文化”必然是就会出现不匹配的现象。这就是排老性。
形而上的意识世界和物质世界一样,具有“生命的特征”它也会有出生,成长,到死亡的过程。意识不是你想让它消失就消失的实实在在的存在。而如今新事物出现的速度大于意识文化的生长速度,我想这是文化中排老性现象的根本原因。
那么假如到我六七十岁的时候还能搞得懂类似手机电脑的电子产品,如果那个时候还有这些东西的话,是不是就代表物质世界的人类社会已经停止发展了?
不知道二十年以后又是什么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