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人看《唐诗三百首》吗?
《唐诗三百首》读书笔记
一本《唐诗三百首》,从暑假一直立在我的书桌上,到现在才读完。我所说的“读”,是先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即所谓“知人论世”。然后,再自己把一首诗看一遍,寻找“诗眼”,看作者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大致把握。接下来就是看看有没有生字,看书上有的注释和翻译,最后再看编者了解的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一首诗就这样“看”完了。读了若干页后,再朗诵,直到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虽然到目前为止这样的情况非常少。
我看的是清朝学人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共包含唐诗三百一十首。其中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其次是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编选者蘅塘退士,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为官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
我一直觉得读诗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更何况“中国诗歌史上的顶峰”的唐诗,唐诗中的精粹《唐诗三百首》呢!我很喜欢诗一般的语言,唐诗更是注重韵律。看得多了,对其中的一些流传千古的句子能够熟记,偶尔可以很应景地和好友“卖弄卖弄”。看到下雨,以前总说“哇,下雨了,好喜欢……”现在可能会想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等等;以前想说的“世界在改变”现在可能变成了“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现在希望自己能在大二上学期结束前熟读《唐诗三百首》,希望自己也能写很好的诗。
同时,我觉得《唐诗三百首》为我们全面了解唐朝著名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单单看学者已经给我们总结出来的某个诗人的一生对于全面了解一个诗人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看他的作品,我们中学时期学过的一些也是不够的。这个不仅仅说的是《唐诗三百首》。举个例子,就说李白和杜甫吧,以前我看到的大多是杜甫给李白写诗,如《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赠李白》等等。以前有人说李白没有给杜甫写过诗,其实是有的,李白写给杜甫的《沙丘城下寄杜甫》就出现在了《唐诗三百首》里。我以前只知道张九龄是唐朝名相,应该是位高权重的。读了他的《感遇诗》其一和其二,听他说“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让我知道权相也有失意的时候。《感遇》十二首是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的组诗。这组诗托物寓意,抒发了作者的身世感慨,表现了作者的理想操守,是张九龄五言古诗的代表作。类似的例子很多。
我觉得读《唐诗三百首》读的是诗人的情感。我体会诗人情感最常用的方法是:懂了一首诗的意思之后,自己再把这首诗写的东西在脑子里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幻想自己就是画面里的主人公。屡试不爽。
我觉得读诗不能读快了,一首诗是诗人强烈情感在平静后的喷薄而出,读得太快就不能好好体味诗人的情感了。嗯,不说了,我继续慢慢读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