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苏鲁文化研究中心

克苏鲁神话和真实世界的连接点

2017-03-29  本文已影响374人  344b41b75f1c

克苏鲁神话中的古神起源:

洛夫克拉夫特本人生前并未想过对他所创造的神话作一个系统的整理。在1933年4月27日写给J·F·摩顿的信中,他阐述了自己对克苏鲁神话体系的一些基础性构想:

宇宙诞生之初,只有阿撒托斯存在。从阿撒托斯生出了三柱原神:“黑暗”、“无名之雾”和“混沌”。

盲目痴愚的阿撒托斯最初生出的是“黑暗”,是为至高母神莎布·尼古拉丝(Shub-Niggurath),她生出了包括克苏鲁在内的几乎所有旧日支配者,乃至一切生命。“无名之雾”是犹格·索托斯(Yog-Sothoth),知晓一切的时间和空间,身为银之门钥匙的存在。而“混沌”就是尼亚拉索特普,所有蕃神的使者和代表,嘲笑与矛盾的象征。

洛夫克拉夫特逝世后,作为其作品版权的继承者,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进一步完善了克苏鲁神话的体系,并构筑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但德雷斯在这一建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他自己的基督徒价值观和善恶二元论融入其中;取代洛夫克拉夫特笔下那无意义且混乱的宇宙,他给予这个宇宙以善恶斗争的主题。

“正如洛夫克拉夫特在他的神话理论里所设想的那样,最初出现的是那些“古神(中文版小说中翻译成长老神)”(Elder Gods)……这些古神都是仁慈的存在,代表善良的力量,它们安静地居住在猎户座中靠近参宿四的地方,很少干预地球种族与邪恶力量进行的斗争,这些邪恶力量有时被称为“旧日支配者”,有时则被称为“太古支配者”(Ancient Ones)……”

——奥古斯特·德雷斯,《克苏鲁神话》

德雷斯体系中的一个问题是,除了少数含糊的例子之外,洛夫克拉夫特从未在他的作品里直接提到过旧神(Old God)或古神,此外,对那些旧日支配者(或称太古支配者),他也从未想过建构一个全面、统一的设定。

而引起更大争议的,就是德雷斯将所谓“元素”系统引入到克苏鲁神话之中。他将旧日支配者们依其象征的自然元素分成四个阵营:水、火、风、地。为了填补这一系统中的空白,德雷斯甚至专门创造了克苏加(Cthugha) (象征火)和伊塔库亚(Ithaqua)(象征风)两个旧日支配者的形象。但是,这一分类依然存在很大问题:例如,德雷斯将克苏鲁划为象征“水”的存在,但若是如此,它为何会被困在海底,被水阻隔?而且,在德雷斯的系统里,“火”与“地”敌对,“水”与“风”敌对;这与传统的元素阵营(水敌火、风敌地)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

克苏鲁神话中,长老神(善神)和旧日支配者(恶神)之间爆发过一场战斗,长老神把旧日支配者放逐囚禁到了遥远的星球上(克苏鲁就被关到了地球上,海底的城市莱尔)。

地球上最早的生物是一个叫乌伯.萨斯拉的巨大的原生质生物,它是长老神派来,任务是守护长老神的知识和秘密的,这些秘密刻在巨大的石板上,而乌伯. 萨斯拉就生活在这些石板间,吞噬一切敢于冒犯古神秘密的物件,它的后代逐渐进化成了后来地球上的物种。随着时光流逝,乌伯.萨斯拉沉到地下不为人知的地方去了。而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繁衍生息,被长老神封印的旧日支配者们虽然不能自由活动,但是他们的精神与一些敏感的凡间生物建立了联系,形成了各种各样根据古神的邪恶信仰,似乎通过召唤可以把旧日支配者重新带到地面上。而一些本土/外星生物为了得到旧日支配者的知识也在不停的进行各种各样的仪式。


克苏鲁神话和真实世界的连接点

依格(Yig)


在克苏鲁神话中地位较为次要的旧支配者,在美洲广为流传、被北美和中美原住民称作“众蛇之父”和“坏药”的蛇之祖神,形象为一浑身长满鳞片、生有蝙蝠翅膀的半蛇半人,也有一种说法说是一条硕大无朋的蛇王。根据克苏鲁神话的描述,古老的依格正是中美羽蛇神克查尔科亚特尔的原型,这样就构成了虚构的克苏鲁神话与真实世界的连接点,甚至还有某些作者把依格当作埃及邪神塞特的父亲。在美洲原住民的传说中,依格喜怒无常,虽然很容易安抚从而使之平静下来,但也非常容易突然就变得愤怒。当他愤怒时,常常派遣他的蛇形下仆——“依格之子”,去杀死他的敌人或将其变为非人的怪物。

大衮(Dagon)

大衮神庙遗址

大衮在多篇小说中被提及,因斯茅斯的神秘住民就是崇拜大衮教的,他们的祭司都佩戴难以名状的物质做成的三重冠。

大袞是閃米特人的一個主要的神,司農業,由早期阿摩利人所崇拜。祂的形狀是一個披着魚皮的男人,是非利士人的眾神之首,被古代以色列人視為魔鬼。

聖經學者對此神有兩種說法: 一說這是迦南地僅次于巴力(Baal)的谷物之神,因為 Dagan 一名的意思是“麥”或“谷”(corn)。他們說大袞是天上的神(the lord of heaven) Anu 和他的妹妹(earth)結婚所生的四個孩子之一,他就是巴力的父親。非利士人定居迦南沿岸后,接納了大袞為他們的神。這些學者也說,在非利士人定居之前,巴勒斯坦各地就已經有膜拜大袞,地名如 Bethdagan (猶大支派的伯大袞,書十五:41和亞設支派的伯大袞,書十九:27)便是以大袞為名。另一說大袞是上半身為人,下半身為魚的復合神祗,這是中世紀猶太學者金希根據撒上五:4 對大袞的描述而得的結論,但也有人認為這是誤譯了閃文的 dag 所導致的。不管是哪一種說法,聖經學者都一致同意,大袞的名和崇拜是源自巴比倫。

至于大袞廟,考古學家挖掘的結果發現了兩處遺址,一在現在特拉維夫(Tel Aviv)北部的 Tel Qasile,另一在特拉維夫以南 21英里的 Tel Miqne,就是非利士五個城鎮之一的以革倫(Ekron),在亞實突的東面 18公里。兩間廟都有獨特的設計,屋頂由兩根粗大的木制柱子支撐,相距約六尺(請看下圖)。在 Tel Qasile 的廟,面積只有 6 X 7米,跟士十六:27 說的“房的平頂上約有三千男女”的大袞廟相差太遠,所以我們不敢肯定這是屬于當時的,還是后期的設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