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珠出了三美,这部影片历经25年洗礼,出了整个台湾影视圈!
紫薇格格大婚,还珠三美首聚,让人在感叹岁月老去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一部优秀的电视作品为整个演艺圈人才所带来的贡献。
借着还珠的机会,瓢姐今天也想带小伙伴们看一看,别的优秀的影片,在电影人才上,在对影视圈发展进程上所作出的贡献。
如果我说,25年前,有那么一则新闻,也有那么一部电影,打造了台湾影视圈
一开始我以为这样的说法只是个商业炒作的噱头,正如今天某些大成本制作的烂片一样,借着各路明星大腕的脸卡进行着圈钱的游戏?
但是我错了,这部电影一开始的卡司阵容真实的平凡的犹如一场荒唐的儿戏,导演因为省钱,竟然请的都是朋友家的孩子进行出演?
其实我是想笑的,可是在25年后,当我查看这部影片,这帮人资历的时候,我笑不出来
如果这些你感觉很遥远的话,瓢姐可以再给你说说这帮人参演的、制作的等等那些脍炙人口的影片:
如果你还想八卦一下的吧,那好吧,瓢姐再给小伙伴们说说这帮人培养出的人才:
是不是有那么一丢丢感觉和好奇了呢?既然吊足了大家胃口,那么瓢姐就正式开扒
影片来源于一则现如今人们早就看麻木了的情杀新闻:
60年代初,台北夜间部(导演杨德昌就读学校)初二男生茅武因女友移情,在牯岭街当街捅死女友一案,当时震惊了台湾社会,同时也给年仅14岁的杨德昌留下了深刻的映像。
那时候的社会,国民党败退台湾,同时大量自愿、非自愿的不同省籍、不同背景的人士,随国民党迁徙入岛,住在日本人撤离的居所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反攻大陆的呼声持续高涨,就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这代人的子女开始出生、成长。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反攻大陆的希望逐渐成为泡影,恐共心理尚未退潮的歇斯底里情绪导致了岛内政治高压,再加上岛内物资的贫乏,原住民与二代居民之间的冲突升级,使得60年代的台湾成为弥漫着晦暗绝望的奇异时空,成年人大多都在自己的圈子里蝇营狗苟、卑微无望地生活着,并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
张震饰演的86089号小四,是一个学习好,但是性格孤僻,平日里寡言少语,带有自闭倾向的男生。
他的身边有着一群讲义气,但是生活、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同学。从小便擅于投机倒把的“滑头”、官二代出生的“小马”、前校园帮派头头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Honey”......
人们带着大人般所美化的眼睛看到的是青春期叛逆,略不成熟的孩子们,但是青春真的这么人蓄无害吗?
有着成人色彩的孩子们,早早就显露出帮派里的政权斗争、利益勾结,隐约可见80年代台湾黑社会帮派雏形,昏暗的酒吧,血腥的打斗,谋杀与复仇......一幅幅一帧帧似旁观者纪录片式的播放,还原的是青春的罪恶与丑陋,是成人世界压迫下,愤怒压抑,早已变异了的童心。
对于出身正派家庭的小四来说,父亲给予的教育是“读那么多书,就是要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到头来自己做对的事都不能勇敢相信的话,做人还有什么意思?”就连受政治压迫,小四的父亲还是一根筋的“正直”。
在这种矛盾的心里下,小四内心是彷徨无措的,既渴望光明,又无力改变现状,于是对小明的爱情,成为了这个青春期小男孩的救赎。
然而,爱情真的是解药而不是毒药吗?
跟着母亲寄人篱下,四处漂泊的小明并非是小四眼中的女神,她的经历注定了她在情事上,社会求生的本能上早熟于别的孩子。
她懂得适时的卖弄风情,流连于不同的男人之间,只为寻求最牢靠的保护。对于此,小明并不认为有什么错,面对小四所谓“不知羞耻”“淫荡下贱”的指责,她能说的也仅仅只是一句“我和这个世界一样是不可改变的”
也正是这样一句断然的拒绝,彻底瓦解了小四脆弱敏感的神经,不可救赎的爱恋对象,父亲境遇的沦陷,偶像Honey的死,好友的背叛......
一切的一切让这个充满妄想狂色彩,一心想要普世济人的少年,道德精神在失控的情况下,激发了强烈的偏执和暴力情绪。
一把日式短刀,狠狠地刺向小明,连捅数刀的愤怒,是这个少年无措的宣泄,是对这个肮脏的社会一刀刀无声的谴责。
“小明你站起来啊,小明你站起来啊……”,小四在血泊中的徒然呼唤,是成人世界里的绝望,没有出路,没有办法去改变,唯有重生!
这样一部片子或许沉重,或许令人绝望,但是它不单单是简单的阐述了一桩未成年人杀人案。
它涵盖了教育、犯罪、心理、社会、宗教等一系列问题,因为它一开始就不是悲悯者的福音,而是关于成长最为沉重的纪录。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可以算作一本追忆青春夭折于何日的,回忆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