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文化的重建

2018-04-05  本文已影响0人  CHINASYDH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6   邓华

钟启泉教授的《课程的逻辑》一书围绕两个主题展开论述。一是创新课程文化,二重建课堂教学。每个主题下十三个子目。

第六个子目是《学校知识与课程标准》。课程的创新,首先是知识概念的重建,其次是学习概念的重建。第三是课堂文化的重建。

就知识的创新,他认为知识的习得大体经历了三个里程碑。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信息处理研究情境认知。第一里程碑是行为主义,第二里程碑是认知主义,第三里程碑是建构主义。他认为知识习得有三个特性,第一强调知识的经验基础,第二强调知识的建构过程,第三强调知识的协同本质。知识习得的特性,为我们的课程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知识习得有三层含义:知识习的是学习者的经验的合理化和实用化,不是记忆事实;知识习得不是被动灌输,而是主动建构;知识习得是学习者与他人互动与切磋而形成的共识。

学习概念的重建与课程创新。人在降生的瞬间,就开始学习了。学习是通过经验,在行为,技能,能力,态度,性格兴趣,知识,理解等方面产生持续变化的过程。学习即行为的变化,学习即意义的形成,学习即生存的感悟,学习即智慧是对话,学习即文化性实践。学习是通过课堂来完成的。我们倡导课堂教学,要形成三个维度的意义与关系。第一个维度是同教材与客体的对话形成认知性实践,第二个维度是同他人的对话,形成人际性实践,第三个维度是同自己的对话,形成存在性实践。这三个维度的对话性实践是相互关联的。

心理学、社会学、文学角度的研究为我们勾勒了学习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并引出了不同层次、不同态度学习活动的特质,换言之,它告诉我们,学生直面的学习并不是一种,二是复杂多样的。因此我们要揭示学生的学习本质,构建科学的教学认知论。

我国基础教育的唯一出路是从现实的精英主义教育向大众主义教育转型或者说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这个大方向,即使世界课程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也是我国本土教育改革实践经验的当然理论。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需要破旧之陋习。求知识于世界,直面现实,与时俱进,贴近学术前沿与国际接轨,贴近改革前沿与现实时间接轨,这才是繁荣,我国教育科学特别是课程教学理论的正确的途径。无论是课程改革纲要,还是纲要解读都是围绕着新的时代所需要的新人的成长为主题展开的,这个主题自然离不开提升知识的话题。课程创新的前提条件是概念重建,说到底,需要我们不断地挑战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对于学校来说,以往的课程灵魂必须被摆渡到永不回归的彼岸安息,而此岸的我们,则需要获得新的灵魂。

0.0",v`�F.X�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