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和骑象人

2019-09-20  本文已影响0人  李燕_sofia
                                       

如何改变?这是一个永远聊不完的话题。

前段时间暂停了两次写作,心里充满了内疚,不想被“不求上进'贴上标签,于是想改变,甚至不止想改变,还想写的更多更好……但是行动的脚步却始终没有跟上思考的速度。

我们对改变成功的经验可能并不多,但是对于改变的失败,却经验丰富。

比如:每年过年的时候做新年计划,每年跨年的时候都会又憧憬又悔恨地跟自己说:新的一年一定要如何如何,读书看报一个都不能少,要变成更好的自己。第二年、第三年……同样的计划满满,可最后,所有的都仍然只是个计划。

有一项医学调查说,心脏科医生告诉患者,如果他们不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不健康的饮食,不运动,不抽烟等,他们将必死无疑。

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七分之一的人会真正的改变。其余七分之六的人是不是想活了吗?当然不是。他们也知道该怎么做,可就是没法改变。

类似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道理懂得千千万,但是就是不肯定付诸行动,或者开始后一些时间又走回了老路……经常在这样的反反复复的口号中度过。

在我们心里有一个标准,希望自己做到,却经常被现实打脸,好像心里有一个自己,而现实却是另一个自己。

对此,我们经常很自责,身体里住着两个小孩,一个是理性的我,一个是感性的我。

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 海特曾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描述这两个小孩之间的关系,他说: 人的情感面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面就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是他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他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他通常是拗不过大象的。

这个比喻能够很形象的帮助我们理解住在我们身体里面的那两个小孩的关系。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而情感提供动力。

当每一次改变失败的时候,责怪自己没有用,因为我们的行为并不是孤立于环境而存在的,所谓的“好处”与“坏处”,其实就是我们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同时获得反馈的过程。刺激和强化就是我们与环境建立联系的方式。

那么改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来代替旧经验的过程。

创造新经验需要通过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亲身感受到它。亲身体验和听来的道理是不一样的。

我一个朋友每次见到他,都会滔滔不绝的说各种运动会带来的各种好处,说自己太胖,一定要安排时间开始运动,迄今为止半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安排出时间。

如果你只有想象中的期待,而没有新行为带来的新经验,改变就很难发生。

要想产生新的行为带来新的经验,从而实现改变,最重要的是突破“心里舒适区”。

挑战自己的心里舒适区,让思考的速度和行动的步伐一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只专注于当下,争取更多更好的新经验,从而加固改变的信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