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中国人应该从小就读文言文
在《南怀瑾谈儿童经典教育》里,南怀瑾提倡儿童从小就应熟诵文言文经典,而且应该先从语言优美精炼,富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开始,以后才应该是有音韵,有趣好玩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因为后者虽然容易背却也容易忘记,不如先背将来对思想启发更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作品。
经典教育,从娃娃抓起
近些年来,无论是在阅读还是写作方面,越发感觉到为身一个中国人,熟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是好惭愧,我本人就是书里所说的“从小就没有打好中国文化的基础,不中不西,不今不古”的那一代人的最典型代表……
因此,最近,当我随便拿起一本清人笔记的时候,却发现读起来十分吃力。里面有太多我闻所未闻的典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不停地查找资料才能彻底读懂。之所以会这样,根源就在于基础不牢。和我同时代的大多数人,小时候接受的教育并不特别注重中国古典文化这一块,因此长大后哪怕读了研读了博,如果不是古代文学专业,也往往依然读不通古文。以前非常庆幸自己生长在学习压力不大的三流学校,需要背诵的东西能躲则躲,甚至因此沾沾自喜,现在才知道,那是对于宝贵的青少年时代极为奢侈的浪费!
然而世上并无后悔药,就是有几颗,恐怕还有亿万富翁抢着要,轮也轮不到你。
好在我们还有下一代。意识到这个问题,在尽力拨冗提高自身古文修养的同时,还有机会帮助下一代,避免他们的重蹈覆辙。
文字也有“寿命”
南怀瑾还提到了一个文字“寿命”的问题。他说,现代中国人根据口语白话就能写文章,但是报纸文章最多三分钟寿命,看完就完了,刊物文章五分钟寿命,不管写得多好,也是看完就丢了,不足以流传。不像古代流传下来的那些经典,虽然本质上也是白话,但文字的寿命却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学好那些古代的文章,现代的白话文也一定可以写得好。
我还想补充一句,学好古文,口才也一定很好。比如南怀瑾说,背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就可以在招待外宾参观办公室时说,我这里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顺带说一句,看南怀瑾解读古诗,就像听蒋勋讲古文一样,会令人跳脱出字面的浅层意思,顿生茅塞顿开之感,如《陋室铭》《蜀相》。
当然,学好古文还不止有这些好处。从根本上说,熟诵那些经过历史长河考验的传统经典,现代人可以汲取前人宝贵的经验总结,让自己的思想充分吸收其中的养分,重新为我所用。
正如日本的“袜子狂人”越智直正在《一生一事》中自述说,他熟记于心的《孙子》已经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只读到初中毕业的他,还在艰辛的学徒时期开始,就每天早起一小时,对照汉日词典,孜孜不倦地啃着中国古典名著,包括《史记》《三国志》《论语》等,并在之后灵活地将书中的道理用于商业实践中。
此外,南老也在书里对现代教育提出了种种质疑。
其实愚以为,不管学的是什么,教材是否没落,教育的价值似乎的确并不在于是否学到了多少学问,而更多在于提供给中下层人民一种可能的,跨越阶层的晋升之路,虽然真正的成功概率未必高,但却存有巨大的希望。如果连高考等应试教育的大门都被关闭,那么阶层固化加剧,势必激发出更多的社会矛盾。这恐怕也是目前教改减负所引起的争议声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