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较真(学习探讨)
今天上午,我作为钢筋工,在工地上栽柱子,碰到一个独立柱子箍筋直经为8毫米,長35厘米,宽15厘米的柱子,柱子立筋是直经12厘米,4根長1米45,4根長2米55的柱子。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一般这种柱内的立筋,都是3根長1米45,3根長2米55,为什么要从6根加到8根,多加两根呢,若扭力,拉力,抗剪力不够,可以把总共6根立筋直经加大,或者箍筋加密,我陷入苦思一阵后,找到带班老唐问个究竟,他的回答是设计师院设计的,你只管按图纸做,工钱不少就行了。为此,我悟出中国为什么现在,桥会侧翻,楼会倒坍。我现在拍下图纸设计单位的公章,是镇江规划设计院,下面总工程师名字没有,电话号码没有,如果要寻问,不知从何下手,现只能在简书发文,请教设计单位的工作人员,希望建筑圈的专家们转告镇江规划设计院,能给我们这些生产第一线的工人有个谦虚的解答。说真的,我们没有资格去问这件事。我们仅想从学习,探讨的角度,去认识你们设计工作的辛苦和精细,我更欢迎各位建筑界人士,发表自己看法,目的是促进桥楼的稳固和施工的方便。
我到此真的想,你们从力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在一幢楼,同样的柱子,同样位置的柱子,有的用6根立筋,有的用8根,而且钢筋直经一样大,好像建筑上,不允许直经12毫米以下的钢筋,用作独立柱子的立筋,因抗剪力不够,今天,我发现有4个这种柱子,若从安全感考虑,可用6根直经14的钢筋或直经16的钢筋,若是节省材质,可选择最佳方案,这种15x35的柱子,6支立筋,应该是普遍钢筋工接受的事,用8支,你们肯定有你们的理由,如果是借以抬高身价,或故弄玄虚,我看不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作为,若是创新,这种做法也不必要,实话告诉你们,许多工人都骂了你们的设计,甚至有工人,说你们不懂,坐在办公室,瞎写的。我写本文,也是瞎操心,不过,将生产一线的情况,反馈给你们。
写这篇文章,我真的很难,首先,理解你们不好答复,因为面子,或许是高深莫测的理论,说给工人听,也听不懂!但我想到无锡高架桥侧翻,尽管许多专家,把责任推给运输公司,我想,建筑单位,设计单位,无锡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道桥养护部门,以及运管处等,这些单位的领导者们,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吗?!。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就一点不需要注意事项吗?他们开过总结经验会吗?做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共产党人,自我批评吗?
告诉你们,我前次写信寄挂号信,给原无锡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局長徐卫,信一次次返回邮局,打公用事业局网上留的市民反馈公众号,邮局人员说是空号,开什么玩笑,请问,公用事业局是关注民生单位,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牵涉到路桥,路灯,水电,煤气等公用单位,这种公众帳号,能空吗?政府允许空吗?请问,在我中国共产党人的哪个地方,能够允许110是空号,说到底,还不是许多人,不尽责任而已。今天,我来扮演一个丑鬼,来尽一个农民工的职责,请教设计单位的老师们,这种柱子,设计的原理和依据是什么?能否替代成钢筋工喜闻乐见的样式,恐怕这更有利于建筑物的稳固,更有利于建筑工人的施工,至少说,工地上会少两个人在骂你们。
在《无锡工人》做记者时,主编说,尽量选工人喜闻乐见的的事写,说通俗易懂的话,工人更可能接受,争取把错别字,错标点符号实行到零容忍,因为,一个小小的差错,会误导更多的人,还会使人们的思维和认识混乱,今天这种柱子,就有人别出新裁的提出,以后工地不要再进直经12以上的钢筋,柱子大,里面干脆就多加几根钢筋,况且直经大的钢筋,抬,拿全费力,按此逻辑下去,我看倒的楼房会更多。今天这种柱子的做法,我推测,也不一定是你们设计师单位的,也可能是施工现场领导推责的说法,也可能是钢筋翻样出的差错,当然这里不是在找问题和追责,我仅想从学生的角度,去探索这种事怎么发生,背后究竟是有其理论支撑,还是个别人故弄伎俩,亦或是失误后,糊弄工人,总之,这四个柱子栽好了,就是在以后,向上的每一层中,每一个柱子,多加两支钢筋,比往常麻烦一点,对工人没什么,就是影响工人们今后的思维,到其他工地工作,不知是6根对,还是8根对,就会没有主见了。
所以,该较真时,还要较真,至少要知道,柱子最基本的构造原理,以及立筋,箍筋的作用,做到心中有数!
欢迎简友们发表看法,工作细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