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塞罕坝喝彩

第一次从报纸电视上知道塞罕坝,最初还以为是个外国地名。只觉得名字像极了少数民族某位公主的名字,又看到新闻纪录镜头里美不胜收的草原森林景色,心中对她充满深深的向往。
翻开历史,塞罕坝作为皇家狩猎围场,曾经是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在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但随着清朝末年的开围放垦,后又遭日本侵略者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逐渐荡然无存,建国后,塞罕坝地区全面退化为高原荒丘。
了解了这段历史以后,人们总会问,如今美丽如画的塞罕坝是怎么来的呢?在习总书记今年8月给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我们就能知道答案:习总书记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短短数行字,浓缩了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几十年来的坚守与奉献。大美塞上情,日月换新天,我为塞罕坝的今天喝彩,为塞罕坝的奇迹喝彩,更为塞罕坝建设者们的精神喝彩。
我是发自内心地为这样的精神喝彩啊!
塞罕坝精神诠释了什么叫做“一生只做一件事,要做就要做得最精彩”。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大批青年人响应国家号召挺进还是一片荒原的塞罕坝,啃窝头,喝雪水,战风沙,抗严寒,硬是在沙窝、碱滩上培植出世界上最大的一片人工森林。当年的青年人埋头苦干,一心只想着育苗、种树、护林,直到青丝变成白发,直到儿孙接过锹和铲,直到完成从荒凉塞外变成五星级森林公园的完美蜕变。
塞罕坝精神诠释了什么叫做“代代相传、久久为功”。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授予了中国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老中青三代塞罕坝建设者集体登台领奖。满头银发已近八十高龄的第一代塞罕坝人陈彦娴向全世界深情地回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植树造林代代相传的动人故事。故事里面凝聚着多少中华文明的执著,坚持不懈的深沉积淀。
塞罕坝精神诠释了什么叫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所说的一样,习近平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仅是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上都已经形成了广泛共识。如今的塞罕坝不仅以其旅游资源享誉世界,而且自身已经形成一套独立完整的生态系统。由618种野生植物和上千种野生脊椎动物、鱼类、昆虫、鸟类构成的生物多样性富集中心,每年能提供多少吨的纯净氧气、饮用水,每年能够为京津冀地区遮挡多少沙尘,这些已经完全不能用金银来衡量,是无价的宝藏。
十年前,我曾经去过承德地区,只是匆匆游览过避暑山庄。今天的我又想再去河北承德看看,看看精彩的塞罕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