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新诗】(第二个十年)
编辑 |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第二个十年
一、中国诗歌会诗人群的创作
1.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1)邓中夏 向诗人发出“从事于革命的实际活动”的号召。
2)蒋光慈《新梦》:开创无产阶级革命诗歌
新诗“平民化”的极端,消解主观性和个人性;注重理性理想的灌输而趋于平实。
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
“大众化(非诗化)”创作趋向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1933年2月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中国诗歌会诗人致力于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最大的贡献是努力追求新诗的民族化与大众化。诗人蒲风、穆牧天、任钧、杨骚等是主要发起者。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人是蒲风,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等是他的代表作。
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有以下的特点:
1)及时反映时代的重大事件,表现工农生活及革命斗争,注重宣传鼓动作用。如殷夫的《1929年 的5月1日》;
2)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性加强,强调表现集体的大我。如殷夫;
3)在艺术表现上,采取直接描写现实生活的方式。在诗歌形式上,提出“歌谣化”的主张。如殷夫的《我们的诗》;
4)得失
扩大了表现领域,表现了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色彩,别具一种刚健壮阔的力的美。
不足之处:把诗歌作用归结为直接的宣传与鼓动,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大都是急就之章,艺术上比较粗糙;把反映现实生活重大题材推于极端,完全否定与抹杀了非重大题材的作品,也导致了诗歌的单一化。由于思想、艺术观念的片面、绝对,却导致了另一种形式的狭隘化。
3.臧克家
1)“坚忍主义”:臧克家在他的诗中为苦闷、彷徨中的中国青年提供了另一种人生态度,这就是诗人自称的“坚忍主义”:严肃地正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从棘针尖上去认识人生”;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臧克家在精神上与中国农民的深刻联系,形成了清醒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
2)臧克家始终眼光向下,注视着苦难中的中国大地和挣扎在死亡与饥饿线上的底层人民。
3)臧克家认真而执著地提倡“苦吟”,老老实实、苦心孤诣地去捕捉每一个形象,寻找、锤炼每一个字句,顽强地追求着“深刻到家,深刻到浅易的程度”的艺术境界。很多诗都是“以暗示代替说明”,把感情隐藏在诗的形象里, 经得起读者咀嚼与回味, 并且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练、 整齐, 讲究诗的节奏、 韵律。
二、后期新月派的创作
1928《新月》月刊新诗栏, 1930《诗刊》季刊。
1.非格律化倾向和“纯诗”立场
徐志摩
《诗刊放假》对闻一多格律立场的一种松动。
陈梦家
《新月诗选》序言被视为后期新月派的诗歌宣言向自由诗发展的趋向。针对左翼的,注重自我表现、超功利的。
2.精神危机和艺术探索
1)幻灭的诗感
徐志摩从《志摩的诗》到《猛虎集》《云游集》可见变化 ,《渺小》《生活》《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向瘦小里耗”。
陈梦家《一朵野花》幻灭的空虚,迷茫的感伤。
2)现代化倾向强调抒情,出现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
陈梦家 《都市的颂歌》《自己的歌》
孙大雨 《自己的写照》
徐志摩 《两个月亮》以象征和暗示构成隐晦的艺术境界。
3.“商籁体”的尝试更自觉的试验,发现中西诗体形式的“契合点”。
三、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1.现代派的形成:
《现代》杂志创刊 1932年5月
现代诗派:30年代的现代诗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象征诗派演变而成的。戴望舒是其首领,其《我的记忆》 被视为现代诗派的起点。1932年5月创刊的《现代》杂志是他们发表现代派诗的主要园地, 这一诗派也因此而 得名。1936 、1937年间是他们创作的鼎盛时期。现代派诗人还有施蛰存、 何其芳、 卞之琳、 废名等。
2.现代派诗的主要特征
总的来说,一是纯然的诗,二是现代的诗。这两方面构成了30年代现代诗派的主要特征。
具体地来说可分以下几点:
1)现代生活与现代诗情:前者指“现代都市风景线”;后者是指“自我与这现代都市的不和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们回到内心世界。于是形成一种“感伤”的情调与思绪。诗人们很快就发现了自我与这现代都市的不和谐。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典型的“现代情绪(诗情)”是“都市怀乡病”。这些中国的现代诗人原本从农村(或小城镇)中来到大都市,寻求理想的梦,但他们并未被都市所接受,成为了都市中的流浪汉;作为生存于都市与乡土、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边
缘人,他们感受都市文明的沉沦与绝望,颓废的世纪末情绪,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们回到内心世界。
就转向微茫的“乡愁”,对“现代都市青春病”的体味与自恋,从而形成了一种“感伤”的情调与思绪。
2)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行:
A.文言词语已逐渐融入现代诗的语言中;
B.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
C.重又举起“诗的散文化”旗帜,强调打破诗的格律。但与早期白话诗不同的是,它内容是诗的,而形式则是散文的。
3)诗的语言与诗的意象: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口语,选用生活中最常见的意象。但这意象却复杂而灵动,既有具象的直观,又有抽象的暗示(联想)及二者的融合。
3.“现代派”诗与中国传统诗歌的联系
1)向传统回归:意象的主客体交融;意象原型的选用(深谷、烟水、古井、残阳等);“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意象中的感伤情调等,显示出与传统的深刻联系。
2)象征派的形式与古典派的内容:要求真实地表现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真切地传达出处于传统的重负与现实的动荡中中国文人的心境、情绪。在形式上,把西方象征派诗歌的新美学与中国传统诗学结合起来。
4.戴望舒:
象征派形式与古典派内容的结合,与传统诗歌主流的深刻联系。
《我的记忆》“有节制的潇洒”,残酷的主观记忆外化为友。日常生活化的意象。
《印象》听觉视觉意象的叠加,具象的直观与抽象的暗示融合。
《寻梦者》大时代里个人命运的忧伤,奋斗者心灵的历史,“华美而有法度”。
5.《汉园集》三诗人
1)何其芳
《燕泥集》《预言》冷艳的色彩、青春的感伤、精致的艺术,交汇着东西方影响。
《欢乐》《爱情》《砌虫》《梦歌》《罗衫》美丽的诗,天真可爱的忧郁。
2)卞之琳
《数行集》《音尘集》《鱼目集》
醉心于新诗技巧和形式试验,“欧化”“古化”。①由“主情”转向“主智”;②非个人化。新的智慧诗———自觉的哲学意识,具象词与抽象词相嵌合的语言试验。对早期白话诗、宋诗等
“理趣”的回应与发展。《断章》。
诗的非个人化用冷淡掩深挚,从玩笑出辛酸,诗人主体的退出与模糊。对早期白话诗的反拨,向传统的回归。
3)李广田《行云集》
6.废名:“东方化”的现代诗人
“诗禅”与六朝文风的晦涩,现代人的孤洁感。《掐花》
《街头》,与西方现代派相通。
7.林庚
新格律诗试验。转向对传统诗歌形式的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