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学共好-我们一起读书玩每天写1000字读书

坚持做自己可以,但别轻视他人!

2018-12-17  本文已影响15人  新峰666
我看的就是这个版本

上个月的读书会上,朋友给了我一本《恶意》,读完后良久无言,今天来详细说说!本书作者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自从前几年在上海书展无意中买了一本《白夜行》,便被东野圭吾实力圈粉:东野圭吾1958年生于大阪,是直木奖、推理作家协会奖、江户川乱步奖、本格推理小说大奖等日本重要文学奖项得主,出道20余年来作品逾60部。


1,就是看你不爽

在谈《恶意》前,我先跟大家说一件莫名奇妙的同学打架事件,那时我初一年级,是班长。

我们班有一个叫刘明男生,瘦高个,额头上方的一小撮头发染成金黄色,整天穿着高帮皮鞋校园咔咔地晃悠。第一学期开学不久,他不欺负本班同学,到处变着法的欺负别班同学,有一次他在学校的小卖部把低年级学生的头打破了,缝

了三针,赔了5000元的医疗费和营养费。被记大过一次,带家长并罚写检讨,当时班主任让我开导开导他,我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打人?他又没有惹你。”

刘明说的原话是:“没为什么,我就是看他不爽。

我:“......”

看人家不爽就可以把人打成这样?我非常的疑惑,真的难以相信这个能成为打人的理由。

但是当我读完东野圭吾的《恶意》之后,我释然了。


2,多次逆转的犯罪动机

我一直以为,作为推理小说,知道了罪犯是谁,故事也就基本结束了,《恶意》却彻底颠覆了我的这一观念。

《恶意》与之前的推理小说非常不同,东野圭吾淡化谜团,淡化凶手的身份,把重点放在“犯罪动机”上,本来在不到三分之一的地方,凶手就已经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但对犯罪动机就是含糊其辞。

在之后三分之二的篇幅里,“犯罪动机”成为重要的也是唯一的悬念,作品中加贺通过不断问询凶手,犯罪动机也不断发生改变,从开始的“影子作家”到与日高前妻有染,直到最后的只是憎恨日高邦彦,恨意层层深化,逐渐将真相拨开,呈现在读者面前,将“人性”中深沉的恨意展露出来,让人无以言表,不寒而栗。

看完书我至今都很难释然!我固执的认为野野口修杀死日高还有更高的动机,不单纯是年少时"我就是看他不爽"这般粗糙的恶意而致。然而那种就算是死也要贬低日高人格的心理到底是怎样阴暗的呢?我感到既能体会,又难理解,既熟悉,又陌生,这种矛盾得让人想使劲窥探的心情,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有!

我们来看看日高,好人是不是一定是无辜的呢?人们记忆中的日高大致是这样:正义感很强,不出色却很有骨气,对每个人都很好,努力帮助同学改正错误,自己无能为力的时候会求助老师,最后成了一个成功的作家,依然不计前嫌的想要帮助野野口修...

这样拼凑起来,看似完美的日高,是不是也是你小时候曾经最讨厌的一类人呢?

还记得,松岛型男的话中有这样一句:"我觉得日高下意识里会以为自己救了与学校犯冲的野野口修,他虽然没有明说,态度里却有这层意思,他总是带领着野野口修。"

当我再次读到这里,我以为,日高也并非如他所表现的高尚。然而这种优越感的杀伤力也是不可小觑的,日高并非不自知,他的好为人师完全基于一种自我满足,更多是为了获得自我认同感,而不是真心想帮助和保护别人。

若对方被改造成功他便获得成就,若对方不领情他也可以骄傲的享受舆论的赞美.夫子曰,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我当我的恶人,你要当好人随你的便,本是井水不犯河水,你干嘛通过对我颐指气使来满足自己的内心欲望,用我的恶来衬托你的善,还打着为我好的旗帜?!这才是野野口应有的想法吧。

所以,我总觉得野野口对日高的憎恨并非源于他对日高人品的向往,而是对自己的历史无法原谅,无法接纳充满罪恶的自己,并长期处于劣势地位自尊心和羞耻心在日高优越感的践踏下日益扭曲。这种杀人不见血的优越感不仅不会受到指责,相反会得到各种青睐和赞赏,恶意就这样慢慢滋生壮大的吧!

其实,我感觉人与人交往的最根本性问题在于:你把对方置于什么样的位置上。日高所做的,其实也是我们大多数人难以避免的,那就是:把对方置于了一个不好的、错误的、能力低下的角色。将自己置于一个好的、正确的、能力高的角色,试图唤醒别人的内疚感,确实是让我们感觉到痛快的方法。

魔鬼最喜欢的,便是希望揭下天使面具看到下面也藏着一个同类.如果不是,就将他变成魔鬼。总之,野野口也就想赢一次,哪怕一次占上风,居高临下的看日高。

《恶意》被媒体和读者列为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为了爱粉身碎骨,《恶意》因为恨万劫不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