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永澄日记31-40天#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1天#永澄:遵循这条规则写文章,让他人对你的好感翻倍
“你有没有在哪个细节点上会对自己特别高标准要求,并因此而受到意外惊喜?如果有,请讲讲这个标准是什么吧。如果没有,接下来,你准备将哪件事情的标准提起来,并且像我一样写下来呢?
老师说的好,有些学习就在规范与要求下完成,当我们进去模式与体系后,必要遵守范氏,才能持续存在,自然下则被迫让自己维持某些行为,因此处于范氏中,更容易规范自己,我准备让自己在待人处事的沟通中提升,除了让别人理解,还要在幽默,简短的方式来传达,精准的发言,待人则内敛,多听少多,多赞美与发觉他人优点,但维持原则。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2天#永澄:问题的唯一原因,用三层系统给出解释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四步:理解、判断、决策、改变。
• 理解:要明白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
• 判断:知道这个问题的来源、造成问题的原因、找到可以改进的方案等;
• 决策:分析、推演,确定某一种解决方案并投入;
• 改变:耐心等待全新结果的出现。
任何一个复杂系统都可以分为三层,从下到上分别是:有效层、悖论层和解决层。
任何小系统S1到Sn都是合理有效的,但是经过它们彼此组合形成一个新系统Scps(指System Composite,复合系统),很有可能出现严重的悖论,导致出现不可解决的问题。如果要解决的话,就必须增加全新的见识和维度,构成更高维度的系统Ssol(System Solve)来解决。
当你启用三层系统的时候,其实你已经从三层系统中跳离出来,正在用觉察的视角审视着自己:
• 是的,我现在在悖论层,当下虽然出问题了,不代表这个问题不可解,但是,在这个层次里,问题确实不可解;
• 有效层的元素是什么?系统的三要素是:元素、关系和功能,如果我现在的系统功能出现悖论,那要看看是不是元素出问题了,还是关系出问题了?
• 如果都没有问题还会出现悖论,不要觉得倒霉,这只能说明你确实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世界就是这样的!
• 但是要解决悖论,必须增加全新的见识或者维度,否则,不升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那么,看看自己能不能升维?不能的话,我要去找谁帮我给出更好的视角?
“三层系统”的思维逻辑多符合我的决策原则:
• 认知深度增加:让人可以从单一线性因果关系的思维模式转换成多因果复杂系统关系。
• 边际成本递减:当你掌握一个系统思维,你就可以用一个套路解决若干问题,极其符合边际成本递减原则。
• 复利效应:这是思维方式,越是持续训练,使用起来越熟练。
if 发现问题发生,then 启动三层系统判断下层元素、本层悖论点以及上层解决方案。
“请使用三层系统的方式,按照套路分析一个自己遇到的问题,并尝试着找到问题发生的关键原因以及解决方案。如果依然解决不了的话,那给出你要解决问题的相关思路。”
我常常很忙,没有休闲。向下看是因为事情很多,而且我都做得太认真,向上看因为我没有好好规划事情的时间,所以我要开始订计划表,按表操课,用零碎的时间来做事情,并且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解少自己的花费时间,尝试不同的模式,不能按照原本套路。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3天# 永澄:怎么样,这么有启发的游戏,是不是一看就会啊?
“让你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就抢占你的注意力”才是这个时代中绝大多数人干的事情。
用尽全力做“启发感”
• EAT:先体验、再激发认知、最后总结理论;
• ADEPT:类比、可视化、实例、大白话讲解、定义及描述;
• 成人学习五步法:激发旧知/引入新知、讲解新知、示范新知、应用新知、总结新知;
• 文章基本套路:故事/段子、金句、故事/段子、金句、故事/段子、金句、谈三点。
长时工作记忆的特点是:写入困难、调取简单,写入简单、调取困难。
R:想要学习《跃迁》、《快思慢想》、老大日更和法语这四个内容;
S:希望每天完成所有当天的作业;
Q:希望以自己的必要难度,较高标准来做;
C:自己上班前和下班后的可支配时间。
R能否调整?不可调,都是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都想学想做; S能否调整?可调,把共读项目中一些耗时文章类项目放在周末来写,不一定非要当天完成;法语是长线的学习,在安排不过来的时候降低标准,后期再跟上; Q能否调整?可调,在部分自己觉得不那么必要的任务上降低标准,先完成再完美; C能否调整?不可调,已榨干所有可用时间,无法保证睡眠为6h/day。
01 【问题】我自己最大的问题也是拖延,而且明明知道leader着急等着我汇报,我还是会拖延,甚至到了被leader多次提醒才能下狠心做出东西来。拖延问题一度困扰我很久。
02 【往下一层分析】有我、leader、事情(工作)三个小系统。单从这三个小系统来看几乎看不出问题,我的工作态度与能力没问题、leader通常也能够合理分配任务,事情也在我们的可掌控范围之内。
03 【往上一层分析】我与事情的关系存在问题,接手这件事总是想着要把它做到最好;我与leader的关系存在问题,总是假设leader需要一次就能特别完美的方案。
04【 解决】我需要做出的改变是,用RSQC分析我接受的事情,并与leader沟通是不是可以先提出多个想法,而非成熟的方案。
如果今天的文章可以让你审视自己,你是否出现过高估自己能力的情况?是否因为高估能力而导致出现问题,自己逃避或者推卸责任?在未来的学习成长中,你怎么避免启发感带来的陷阱?在这次的《跃迁》共读活动中,你准备将自己的行为做出哪些调整?
我以为自己甚么事情只要有时间都可以做好,所以投入大量时间来学习怎么做,忽略了与人协做,所以当任务指派给我时,我做的十分糟。在未来的学习中,分配时间在适合自己附和的能力上培养,缩小范围的精进。
跃迁的共读,我要找到我目前要改变的模式与困难,将他们分为三层难度,尝试用知识、能力、人的跃迁来找到解决方法,从低难度往高难度改变。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4天# 永澄:如何用分形原理思考战略问题?
在更精确的尺度(更小范围)内所做的事情,和误差更大的尺度(更大范围)内所做的事情,是相似的。
这就是“分形”告诉我们的关键:你的视野在看什么范围?你究竟在关注多大范围的事情?
整体视角,考虑的就是把自己所有可以思考的维度全部整合到一起,在全然系统的高度上去看待自己。分析各种资源、各种可能的关系以及变化,找到变化中的驱动点,抓住这个点就可以驱动整个系统。
细节视角,考虑的是战术一致性的问题。从多次战术中寻找一致性,然后将一致性进行抽炼,成为战略重点。
如果一个系统没有给自己带来非线性收益,很有可能陷入在小分形了。
• 分形用在整体战略视角上,让你可以避免陷入在小分形;
• 如果系统没有给自己带来非线性收益,很有可能陷入在小分形里了;
• 如果无法判断是否在小分形中,那就通过任务的不重叠性来判断。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很努力地在做事情,后来发现,自己在做小分形里的事情?这件事是什么呢?如果让你对自己进行一次整体视角的规划,你会思考哪些事情?”
关于小分形,在大学时当干部最有感想,由于大学大家都不喜欢干事,有人愿意做事情,就会将事情丢给他,所以我连任了多届的班代,也认为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处理事情与知道学校资讯来源,但其实做的事情都差不多,是同一个分形中。
这些事情沿着既定的成果,没有更多的突破与进展,学过即可,不用长期做免费劳工,从整体战略来看,不如是将各个根部与领域的事情都涉略一下,寻找可以有突破的地方,并将相似的工作进行整合,如此进则可从某个自己适应并专业的领域突破求发展,与业界合作,退则能减少相同的工作量,将事情授予他人一同完成,不会消耗自己过多的时间。
因此若是重回大学,我会选择体验更多的领域,并且从中找到与未来期望相符的能力学习,尽快与工作接轨。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5天# 永澄:不带金箍,无法救你,带上金箍,如何爱你
“在你眼中,永澄是个什么样的人?
老师赋含情感,不失理性,言语浅入深出,虽然长篇大论,但概念集中,如果篇幅在简略些更好。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6天# 永澄: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一件极度确定、一直传承、别人都这么做的事情,要问问它是不是真的那么理所当然?
“究竟是否重要”这个问题,通常有两个回答的切入点:
• 判断价值观。看看对象是否和你的价值观有关,如果和价值观趋同,那就说明很重要,反之就无所谓了。比如你认为成长很重要,那么,你不会满足于一时的成就,会继续提高标准。
• 判断必要性。如果说一件事情是必要的,那它也会很重要。比如说呼吸、吃饭、睡觉,这是必要的,如果不做的话会产生可怕的影响。所以,虽然有的时候你觉得睡觉在浪费时间,但是,由于必要,所以一定要做。
思考: “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力管理的一种目标)
自上而下来看我的逻辑:
• 从价值角度来看,价值变化有三种状态:价值积累、价值交换、价值变现;
• 价值和能力是正相关的,能力提升价值就会得到正向积累;
• 能力体现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上;
• 任何任务推进中,通常要考虑项目化,项目化有两大结果:一是项目本身的成果,另外是产生成果的方法;
• 我们要持续学习让自己更好产生成果,还要把成果产生方法显性化,这两者都让大规模陌生人协作网络可以快速识别你的水平。
整个逻辑是通的吧,再从下往上看,第三部分所列举的目的,都可以解释为:为了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能力管理是目的、知识管理是手段。
• 为什么要功利读书法?因为读书的目的是要提升能力,而不只是多一点点知识。
• 为什么要做终身提问者?因为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就不能说明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要从发现问题开始。
• 为什么要假装写本书?因为你要把你产生成果的经验输出出来,让隐形经验显性化。
• 为什么要联机学习?因为关键是解决问题,多用别人的经验解决问题,相当于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
从今天开始,在我的体系中不再讲知识管理了,而是彻底转换成能力管理,培养那种为了“解决问题、在自己的环境中产生核心竞争力”的伙伴,而不再培养只是为了增加知识的伙伴了。
能力 = 知识 + 技能 + 才干,那用能力管理来取代知识管理是可以说得通的。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原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后来发现它不仅不对,还挡住了你的发展?当你突破之后带来了一段巨大的成长和提升?
我曾经认为个人管理、目标管理与教育没有相关,因为方向不一致,但因此没有提升自己的维度,导致一直照着过去低效率、低水平的作法。从学习了后,我开使用了有模式与规划的方式来看待教育,教育是质性的研究,目标管理刚好可以把案例等列入系统,一起分析,不会如量化的太科学。
#观察永澄50天实验-37天# 永澄:茫然的时候,要重建你的意义感
在意义层出现了怀疑,然后要在能力层找到解决方案,那是根本不靠谱的!
系统1面对问题无法解决时,会启动系统2,系统2还解决不了,就会再次启动系统1,如果系统1再次被启动,就会激发自我欺骗效应
关于意义感,绝大多数人都会陷入两个非常可怕的误区:
第一,在做事之前不思考清楚目的和意义。
第二, 在做事过程中询问意义。
真正的高手在于失控中的掌控感,而不是失控后的无奈和自我欺骗啊。
人类有3大特点:
一是所有的喜怒哀乐都会回归到平均线,这条均线被称为幸福基础值,不管偶发的问题会影响自己多少,总会回归到幸福基础值的;
二是人类重构意义,因为生存是基因的需求,所以,即便现在意义感崩塌了,我们还是会重新建立新的意义感;
三是人类会忘记痛苦,由痛苦引发的意义感丧失,会在痛苦消退后,再次自动重建。
“你认为你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你认为观察我的跃迁实验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跃迁对你来说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更高的自我,突破自己,而其实在过往,我都以为是在自己原本的领域投入更多的资本才能达到,但是「做多」本身就错,跨领域的跃迁才能吸收更多能量,从观察老师得跃迁可以知道下手的的方,用不同度突破。
#观察永澄50天-38天#永澄:成为幕布布道师
“如果你想要借助一个平台实现自己势能的拉升,你会采用什么方法?你如何识别哪个平台有机会,可以去站位呢?如果你要通过幕布展现自己,你会怎么做呢?”
我会先借助写文章的平台,透过阅读量来知道自己写的文章是否能有人注意,并且有评论,从简书、喜马拉雅和得到专栏。先预备好自己要说的主题,在从主题中延伸出小主题,说一个故事,代入一个概念,最后说明目标。
#观察永澄50天-39天# 永澄:为什么“做多”是一件高概率错误的事情?
宁可开放,谨慎封闭;宁可剥离,谨慎做多。
一、 递弱与代偿
递弱。是一种客观规律(这是作者的假设),也就是生物体在递变的过程中,会不断变弱,这个“弱”,指的是生存能力。比如说细菌,在3000度的火山口可以找到,在8000米深的海底可以找到,它的生存能力极强;而熊猫,进化成如此高级的生命体,只能在某一种环境下生存,环境变化,它就得完蛋。古典老师也在书中提到了“草是大命”,正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但是猛犸象、孟加拉国虎……风再吹也没有用。
代偿。是一种主动作为(是系统的主动作为,整个生命体系的主动作为),由于生存度(你粗糙地理解为生存能力)大幅度下降,为了依然可以活下去,这些高级动物们,就会考虑增加很多全新的功能,来帮助自己应对生存风险。
二、做多的危机
任何一个系统,为了应对生存能力下降,都会通过“做多”(补充新功能)来让自己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并在更大的系统中继续活下去。
递弱代偿是自然倾向,也就是当你遇到生存度受到挑战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通过“做多”来防范危机。但是,更可怕的是:越是做多,这个系统越会传递至更高水平,生存度就更低,就会持续做多。
• 熵增:熵变多了,系统就死了,你可以用“熵减”来对冲熵增;
• 自然状态: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情况下,系统朝向熵增方向发展。
熵减。通过熵减的方式可以让系统去往死亡的方向变慢或者暂停
熵减有两大方法:其一是通过增加系统功能,来对冲熵增,重新激活系统→做多;其二是通过开放系统和外部系统组合成更大的体系,来引入熵减,保持系统活力→开放。
那种自然发生的“递弱代偿”以及必然发生的“熵增”,在第一反应的推动下,让自己一边自救一边走向死亡。越是自然反应得出的策略,也越是平庸的策略。反直觉的策略:不做多,而是开放。
“你有没有过无意识做多的情况,然后导致你越来越困扰,甚至崩溃的情况?那是一件什么事,如果你现在用专注和开放的策略来解决,你会怎么做呢?把故事讲来听听吧”。
在学参与过多的活动与社团,在课业上又担任组长,很多事情势必躬亲,事情越做越多越杂,原本的目标与方向偏离了,学得又杂又乱,做多了没做好了,只增加能力→递弱与代偿,变成「熵增」。开放的策略应该是减少不必要的事情,限定自己必须维持的模式与系统,通过开放系统和外部系统组合成更大的体系,来引入熵减,保持系统活力,专注某事,设定计划,如果会超过30分中又非在计划内的系统事情,不再花费时间,从中不断更正自己的模式,锁定方向。
#观察永澄50天实验-40天#永澄:接下来,就是要一起实践跃迁了!
• 首先看标题。这张图的目的是为了把原理和图片进行对应的。
• 其次看流程图。流程图要从圆角矩形开始看,我用淡蓝色标注了。相当于这本书我用两个基本原理来构建的,第一个是系统,第二个是环境变化。
“如果你又想跟着他人跃迁式的发展,自己内心的小我又跳出来说,那都是大神做的事情,我做不到的。这个时候你要怎么处理?是维持第一反应、立刻让自己的小我得到满足,还是会怎么处理呢?”
并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只有谁能做,每个人在不同领域都可以跃迁,大神也是累积学习而来,有没有尝试最重要,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有疑问多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