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鸣人教育知识情报005| 38人冷漠旁观惨案,是人性冷漠还是
江门鸣人教育知识情报第005期
1964年凌晨,纽约。
28岁的女子凯蒂·吉诺维斯被一名男子持刀袭击。侵害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最终,凯蒂不幸身亡。
这本来是一场不罕见的谋杀案,但是却在当时轰动了全国,甚至在十几年后成为了经典的心理学案例。
因为在歹徒行凶的时候,一共有多达38个人目睹了这次袭击,或者是听到了凯蒂的呼救。
但是,居然没有一个人出手相助,也没有一个人报警。
是因为歹徒别有居心,特地选择了一个由冷血无情的人扎堆生活的街区吗?
恐怕不是。
心理学家通过一系列实验,得出了事件背后真正的原因——旁观者效应。
“AWSL”
当时,受凯蒂事件的启发,为研究群众冷漠背后的真正原因,社会心理学家约翰·达利(John M. Darley)和毕博·拉塔内(Bibb Latané)开展了一系列实验。
首先,他们前后找来了120名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说要让他们做一份问卷。
这些学生会分为两种,一批是单独一人在房间里填写,另一批则会被打包成组,在大课室里面填写。
填着填着,真正的实验开始了。
一名工作人员在旁边的房间制造出“bong”一声巨响,紧接着大声哀嚎(such as: awsl),假装自己从梯子上摔了下来。
结果显示,独自一人的受试者中,有70%会去帮忙,并且大多数在40秒内采取了行动。
但当一群人聚在一起时,只有20%的情况下会有人最终采取行动,并且大多数是在被哀嚎吵了2分钟之后才有人动身的。
类似的实验也做了多次,得到的结果也差不多。最终,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当一些恶性事件发生时,旁观者越多,人们反而越不会向受害者提供帮助。即便最后提供了帮助,花的时间也会长很多。
这就是著名的“旁观者效应”。
何以至此?
导致旁观者效应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
责任扩散和多元无知。
(1)责任扩散
如果你走在路上,看到有人正在被抢劫,可怜的妹子正在求助。这时候,你会心里怎么想呢?
“肯定会有人去帮忙的吧。”“万一我也被害了怎么办?”“旁边的人会不会笑我啊。”“万一出洋相了怎么办?”“万一被讹了咋整?”......
当每个人都因为各种想法,最终选择不承担救助的责任时,责任就被扩散了。
哪怕最终悲剧发生,社会谴责、罪恶和不安也会平均地分配到在场的每一个“路人”个体身上,没有人会被指名道姓地指责。
正是在这样的小算盘下,保持冷漠似乎成了最合理的方式。
听起来确实令人悲哀。
(2)多元无知
经典的《影响力》一书中曾提到:
在恶性事件发生时,大部分人并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判断伤者情况。
虽然大部分人心底是善良的,但是稍等片刻却发现其他人毫无反应,就以为好像事情没什么大不了,于是,就不出手了。
但其实其他旁观者也在看着你,他们也是一脸懵逼,不知道怎么办罢了......
我中招了,咋办?
最后,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来了。
如果你在外独自一人时遇到了危险,比如摔倒、出车祸了。而旁边又有一大群人,旁观者效应有很大可能会发生。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正确求助呢?
请大家记住以下这些内容:
1、大声呼救,让旁观者知道情况是紧急的。
2、指定人群中一个特定的人,直接冲着他呼求帮助。
这样,这个人就与你产生了联系,责任就落到了他的肩上。同时,只要第一个人出动,余下的好心人也会自动上前。
又或者,你是旁观者中的一员,那么你就要牢记文章开头凯蒂的悲剧,一定要想到:大家都在想着“总有人会帮忙的",结果就会没有人帮忙。
你要做到:冷静判断现场情况,并迅速做出你认为正确的、并且力所能及的行动,比如帮忙、报警/叫救护车。
有时候,你的挺身而出会挽救他人、甚至是你自己的生命!
编辑:江门鸣人教育峥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