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用典69|大势篇:文化维度(6)
公文用典的“大势篇”:顺应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大势,切入宏观场景,以典说“势”,体现典故经世致用的价值。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样五个维度。
11.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范文】
“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面向未来,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选自2018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为世界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典故出处】
语出南北朝时期庾信《郊庙歌辞·徵调曲》,“正阳和气万类繁,君王道合天地尊。黎人耕植于义圃,君子翶翔于礼园。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文中典故的意思是,吃到树上的果实,便会想到结出果实的树;喝到河中的水,便会想到河水的源头。
【典故解读】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的文学家、诗人,《郊庙歌辞》是其所作的一组诗歌,借用古乐中使用的五个基本音阶,组诗分为“宫、商、角、徵、羽”五声调曲,其中《徵调曲》为七言诗,共有六首,“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这句典故出自第六首。
这句典故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后世化用为“饮水思源”,表达不忘故土、不忘本来。同时,这句典故还深刻地揭示了万事万物都有其发端的根本和源头,切断了这个根本和源头,那么一切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场景应用】
公文写作中,“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这句典故,用于文化建设和宣传教育时,可以充分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特质,这是支撑我们一路前行、不忘初心、一以贯之的精神力量。
【范文赏析】
人民日报这篇评论员文章的主题是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文中引用典故“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发展息息相关,一脉相承,表达了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的决心。
12.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范文】
在技术加持上,中华文明的“清晰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是文明探源成果进行大众传播时需要直面的挑战。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打造高水平的视听空间已成为文化综艺触达更多青年观众的必要手段。(选自2022年8月10日光明日报署名文章《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媒责无旁贷》)
【典故出处】
语出清朝沈宗骞《芥舟学画编》,“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出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入彀,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传后世而无愧,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
这句典故的意思是,运用古人探索总结的法则和规律,开辟出自己的创作新局面。
【典故解读】
沈宗骞是清朝画家,善画山水、人物,书法学王羲之、王献之,其理论著作《芥舟学画编》在清代绘画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全书四卷,卷一、卷二论山水画,卷三论传神,卷四为人物琐论。
在这段引文中,沈宗骞强调了艺术创作要彰显个性和特质,但这种独创要合乎法则和规律,唯有如此,艺术创作才能够获得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为社会和历史所认同与接纳。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场景应用】
公文写作中,“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这句典故,用于文化传承与发展时,更多强调的是我们要立足时代的实践和现实的需求,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彰显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内容,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范文赏析】
光明日报这篇文章提出大众媒体要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飞入寻常百姓家,文中引用“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这句典故,从大众媒体技术加持的角度,凸显了以时代的科技文明开创传统文化的“生面”,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的“清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