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联网

互联网的下半场,别让流量思维主导用户体验

2019-04-28  本文已影响20人  Metakey

        互联网下半场,最早来源于美团的王兴发在饭否里一句话,然后被各大自媒体传播,逐渐被大众所熟悉,这其中有也导致了一些错误的认知。

        互联网下半场的概念普及的时候,很多人都以为互联网的流量没有了,也就是所谓的红利期没有了,所以互联网不适合进入。这里的思考方式是典型的流量思维,企业太过于聚焦流量,反而对于用户来说更重要的服务和产品成了次重要的事情。

流量高于服务、产品质量,成为当下用户遭遇的最大问题。

        流量为唯一的思考模型下,各个互联网公司都在穷尽心思,无所不用其极的方式获取客户,然后做大概念后,去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所以,在流量思维模式下,无人会去反问:用户的体验怎么办?产品质量怎么办?用户安全怎么办?

        这个背景,也可以用于前段时间,各种涉及用户体验的问题频发的背后原因,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尤为严重。

        流量时代,互联网公司在跑马圈地,也有动力释放巨大的利益给用户,而对于用户而言,利益的重要性大于体验度,这就是在互联网红利期,用户体验的问题不是没有而是被掩盖了。一旦平台的红利释放结束,用户需要长时间体验产品与服务时,那么用户对于服务与产品的感受就会不断反馈出来。

        此时,当互联网公司还停留在流量思维的时候,没有快速弥补后端的短板,那么面对用户关于体验的问题就容易引发体验灾难,滴滴就是明显的例子。

        有人一直疑惑:滴滴那么大的公司,怎么能忽略那么重要的问题。事实是,这是一个惯性的问题。当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快速崛起,直到成为一家颇具规模的企业时,他受到的约束与监督都是有限的,这样的环境会给组织造成巨大的幻觉:自己无所不能。正如我们看到的是:即便是互联网的下半场,这些公司还在寻找到新的概念:产业互联网,不断追风口而不是弥补短板,这是环境造就的组织行为与思维惯性。

        还有一个间接表现则是:当在新的风口发展遇到瓶颈时,大多数公司想到的是跨界合并流量,常见的手段:

        1、提升客单价,通过新增业务或者合并业务,增加对用户产品的供给,从而完成客单价的提升;

        2、新增收入业务:充分利用流量,提升用户的复购率:二次、三次等等;

        这个过程中,我们唯一看到的是:服务与产品两个对于用户来说极其重要的环节,依然没有得到重视,所以即便是流量红利期结束后,我们发现各个公司对于用户依然没有提升服务质量,各位用户收到最多的还是他们的营销短信。

        我是京东金融最早的用户之一了,当初选择的原因是界面简单,用户操作与体验感受非常好。今天,你再去看看京东金融app,我快找不到自己想要找到的功能,每次打开就是扑面而来的各种营销短信,这就是典型的例子。

        apple是很多中国企业学习的标杆,乔布斯更是很多中国企业家的榜样,问题是:所有人都在谈论苹果设计,但没有一家公司或者个人能够克制内在的冲动,提供给用户更简洁的设计。

        传统商业中,产品与服务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互联网通过效率与免费策略占据了大多数用户的时候,用户的行为习惯也被一种假象所迷惑:即传统商业是落后的,他与传统商业是有区别的,而新兴的互联网公司也认为传统商业的效率是底下的,但有一个事实是:

        今天,即便是再厉害的新兴互联网公司,传统商业思维中核心经验依然是重要的参考对象。换句话说,互联网公司的发展策略还是需要回归到商业本质上来。

        这个过程,不是由这些公司决定的,而是由用户倒逼他们发生改变。前段时间《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预售期间,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情:

        以价格优势获得客户的第三方票务app,复联四的电影票价格反而高于各个影楼自家的app。而据我所知的是,很多人通过影楼自己的app购买了电影票。这说明:

        通过价格战获得的用户,终有一天用户还会选择跟着价格走。而当价格战失灵之后,靠什么留住用户才是大问题。

        所以,互联网下半场,希望不再是流量的战争,而是服务与产品的战争。对于其他中小公司来说。流量红利期结束后并不意味着流量已经消失,这个流量池依然足够庞大,只是增加的量少了,而不是保有量减少了,或者消失了。所以,机会依然有。重要的是:

        面对越来越理性的用户,你将提供什么服务和产品给他们才是更重要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