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论》读书笔记
作者:伯林
伯林界定自由为 “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在一定的限度内,一个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不受干涉;而这个限度,就是私人与公共的分界线。
“消极自由”的倡导者认为,一个人,确切的说,是一个现代国家的公民,必须有一个私人领域,在那个领域中,他可以不受别人的干涉,可以免除强权的强制;在那个领域中,他有着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个人自由。
消极自由的重要性:伯林认为,在所有倡导“消极自由”的思想家中,穆勒对这种自由的意义说得最棒。穆勒指出,人们必须要有一个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空间,才能发展出完整的人格。如果一个人不能过他愿意过的生活,那么他就不会有自发性和原创性,不会有心灵的活力和道德的勇气,更不会有天才的显现。如果人人都是如此,那么真理就不会显露,文明就不会进步。
消极自由的疆界:法国思想家本杰明·贡斯当的说法最有代表性。他指出,公民的权利包括五个主要方面,分别是个人自由,这个是相对公权力来说的;宗教自由,也就是信仰自由;意见和公开表达的自由,也就是言论自由;另外两个,是享受财产的自由,还有不受任何专断权力控制的保障。这份清单,基本上已经得到了现代世界的共识。
积极自由:你利用理性主动规划、达成目标的时候不受阻碍的自由,积极自由关注的是自我实现。
“积极自由”这边倡导者,认为一个人,想要成为真正自由的人,就必须摆脱非理性的控制,达到理性的自我;在理性的引导下,能够领会自己的目标,制定相应的策略,并且成功地实现它们;自由应该包含在符合理性的行为和生活中,按照理性来生活,方才符合人真正的本质。积极自由的概念,从本源上就和理性这个概念挂钩。
“积极自由”的危险:
1、不成为其他人的奴隶,却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
2、在意见和行动冲突时,把别人变成自己的奴隶,其结果是,一个人的积极自由在扩大的过程中,侵犯了别人的自由,在最坏的情况下,积极自由完全走到了自己的反面,它最终带来的不是自由、而是奴役。
伯林认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并不是对同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解释,而是对于生活目标的两种存在深刻分歧而且不可调和的态度”。而很显然,在这两种不同的自由观之间,以赛亚·伯林站在“消极自由”这一边。
伯林提醒人们注意积极自由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其实扎根于人类一种源远流长的理想。这种理想相信,宇宙有其内在的秩序,世间万物都有其合适的位置,所有的问题都有正确的、唯一的答案。在某个地方,存在着最终的解决之道。在那里,人们相互包容、彼此支持,共同信奉所有积极的价值,人间洋溢着真理、幸福与美德。伯林指出,这样一种理想是荒谬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不停地产生新的东西,然而这种新颖性、这种“未完成性”,正是人类最典型也最任性的东西。
把积极自由的危险降到最低:就要靠消极自由的理念,去确立个人自由的疆界,这些疆界是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得跨越的。有了这样的疆界,人们可以坚持自己的信念,同时尊重他人对于信念的坚持。其实呢,对于那些你打心眼儿里不赞成的东西,你都不一定要去尊重,而只需要去宽容,甚至仅仅是容忍——不赞同,反感,甚至嘲笑或轻视,但是要容忍。
关于自由的几个困惑和误解:
1、“自由是否是一种基本的人性”。大家可能很熟悉这类说法,认为自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渴望,甚至是最重要的一种人性,比生命还要重要。
答案:不是。在古代世界,各个文明都很少有关于个人自由的讨论。即使是西方文明,在古罗马人与古希腊人的法律概念中,也不存在个人权力的观念。事实上,人性很有可能是反自由的。伯林表示,大多数人的天性不是拥抱自由、而是逃避自由,这就是大多数人欢迎权威、渴望被奴役的重要原因。因为自由包含着责任,而如果能卸下自由与责任。
伯林指出,自由是一个比较现代的概念。自由成为一种主导性的理想,即使在西方近代史中,也是一个例外而不是一以贯之的东西。不管是消极自由那种不被侵犯的要求,还是积极自由那种要成为自己主人的要求,都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出现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把自由看成是一种现代的机制,而不是一种本质的人性。
2、知识是否能带来自由?因为文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知识的积累,而当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自由概念后,人们自然而然地假设,这种自由是知识带来的。
答案:知识和自由之间不能划等号。首先,从理论上来看,知识和理性之间只有一步之遥;换句话说,认为知识能带来自由,和那种认为理性即自由的积极自由观念,是非常相似的。而一旦你认同知识和理性所主导的自由,就会走上那条理想自我的追寻之路,然后一环扣着一环,渐渐走近积极自由最危险的方向,从支配自己、到支配别人。
然后,从现实层面来看,知识也未必就能带来自由。伯林表示,知识的增加,可能为我们打开新的机会,但可能会同时关闭别的门。比如,很多诗人都借助幻想和神话来刺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理性的增加,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驱散那些幻想和神话的影响,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灵感的丧失和才华的锐减。
3、关于自由和欲望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欲望来获得心灵的自由。
答案:不算是自由。这类观点听上去很有说服力。它认为,人们大部分情况下的烦恼或痛苦,是因为欲望太多导致的。我们想要幸福、健康、财富、权力或其他某些东西,但是我们得不到它们,于是,我们感受到了痛苦和挫折,成了自己欲望的奴隶。而如果我们不再追求那些东西,我们割断自己的欲望,我们就获得了心灵上的解脱,这样,我们就真正地自由了。
伯林指出,这样一种对欲望的控制,在许多宗教的教诲中都能找到。隔断自己的欲望,相当于做了一个战略性的撤退,逃离了外部世界,退回到内在的城堡。这种自我撤退也许会带来平静、幸福或超脱,但却无法说是一种自由。在伯林看来,这样的一种心灵自由,甚至可能只是一种自我欺骗:“如果我同意受压迫,或者带着超然或讥讽默默忍受压迫,我就不受压迫了么?如果我把自己变卖为奴,我就不是奴隶了么?”
4、今天谈了这么多自由,有什么用啊?“多谈点问题,少谈点主义”。
答案:伯林提醒我们,不要轻视观念的影响力——教授在沉静的研究中所培育出来的哲学概念可能摧毁一个文明。卢梭的著作在罗伯斯庇尔手中成了让许多人人头落地的武器;费希特与谢林的浪漫信仰,在他们狂热的德国追随者那里,结出了法西斯主义的恶果。只有重视概念,坚《自由论》作者:伯林
伯林界定自由为 “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在一定的限度内,一个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事,不受干涉;而这个限度,就是私人与公共的分界线。
“消极自由”的倡导者认为,一个人,确切的说,是一个现代国家的公民,必须有一个私人领域,在那个领域中,他可以不受别人的干涉,可以免除强权的强制;在那个领域中,他有着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个人自由。
消极自由的重要性:伯林认为,在所有倡导“消极自由”的思想家中,穆勒对这种自由的意义说得最棒。穆勒指出,人们必须要有一个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空间,才能发展出完整的人格。如果一个人不能过他愿意过的生活,那么他就不会有自发性和原创性,不会有心灵的活力和道德的勇气,更不会有天才的显现。如果人人都是如此,那么真理就不会显露,文明就不会进步。
消极自由的疆界:法国思想家本杰明·贡斯当的说法最有代表性。他指出,公民的权利包括五个主要方面,分别是个人自由,这个是相对公权力来说的;宗教自由,也就是信仰自由;意见和公开表达的自由,也就是言论自由;另外两个,是享受财产的自由,还有不受任何专断权力控制的保障。这份清单,基本上已经得到了现代世界的共识。
积极自由:你利用理性主动规划、达成目标的时候不受阻碍的自由,积极自由关注的是自我实现。
“积极自由”这边倡导者,认为一个人,想要成为真正自由的人,就必须摆脱非理性的控制,达到理性的自我;在理性的引导下,能够领会自己的目标,制定相应的策略,并且成功地实现它们;自由应该包含在符合理性的行为和生活中,按照理性来生活,方才符合人真正的本质。积极自由的概念,从本源上就和理性这个概念挂钩。
“积极自由”的危险:
1、不成为其他人的奴隶,却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
2、在意见和行动冲突时,把别人变成自己的奴隶,其结果是,一个人的积极自由在扩大的过程中,侵犯了别人的自由,在最坏的情况下,积极自由完全走到了自己的反面,它最终带来的不是自由、而是奴役。
伯林认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并不是对同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的解释,而是对于生活目标的两种存在深刻分歧而且不可调和的态度”。而很显然,在这两种不同的自由观之间,以赛亚·伯林站在“消极自由”这一边。
伯林提醒人们注意积极自由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其实扎根于人类一种源远流长的理想。这种理想相信,宇宙有其内在的秩序,世间万物都有其合适的位置,所有的问题都有正确的、唯一的答案。在某个地方,存在着最终的解决之道。在那里,人们相互包容、彼此支持,共同信奉所有积极的价值,人间洋溢着真理、幸福与美德。伯林指出,这样一种理想是荒谬的。绝对真理是不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不停地产生新的东西,然而这种新颖性、这种“未完成性”,正是人类最典型也最任性的东西。
把积极自由的危险降到最低:就要靠消极自由的理念,去确立个人自由的疆界,这些疆界是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得跨越的。有了这样的疆界,人们可以坚持自己的信念,同时尊重他人对于信念的坚持。其实呢,对于那些你打心眼儿里不赞成的东西,你都不一定要去尊重,而只需要去宽容,甚至仅仅是容忍——不赞同,反感,甚至嘲笑或轻视,但是要容忍。
关于自由的几个困惑和误解:
1、“自由是否是一种基本的人性”。大家可能很熟悉这类说法,认为自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渴望,甚至是最重要的一种人性,比生命还要重要。
答案:不是。在古代世界,各个文明都很少有关于个人自由的讨论。即使是西方文明,在古罗马人与古希腊人的法律概念中,也不存在个人权力的观念。事实上,人性很有可能是反自由的。伯林表示,大多数人的天性不是拥抱自由、而是逃避自由,这就是大多数人欢迎权威、渴望被奴役的重要原因。因为自由包含着责任,而如果能卸下自由与责任。
伯林指出,自由是一个比较现代的概念。自由成为一种主导性的理想,即使在西方近代史中,也是一个例外而不是一以贯之的东西。不管是消极自由那种不被侵犯的要求,还是积极自由那种要成为自己主人的要求,都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出现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把自由看成是一种现代的机制,而不是一种本质的人性。
2、知识是否能带来自由?因为文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知识的积累,而当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自由概念后,人们自然而然地假设,这种自由是知识带来的。
答案:知识和自由之间不能划等号。首先,从理论上来看,知识和理性之间只有一步之遥;换句话说,认为知识能带来自由,和那种认为理性即自由的积极自由观念,是非常相似的。而一旦你认同知识和理性所主导的自由,就会走上那条理想自我的追寻之路,然后一环扣着一环,渐渐走近积极自由最危险的方向,从支配自己、到支配别人。
然后,从现实层面来看,知识也未必就能带来自由。伯林表示,知识的增加,可能为我们打开新的机会,但可能会同时关闭别的门。比如,很多诗人都借助幻想和神话来刺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理性的增加,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驱散那些幻想和神话的影响,为此付出的代价就是灵感的丧失和才华的锐减。
3、关于自由和欲望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认为,人们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欲望来获得心灵的自由。
答案:不算是自由。这类观点听上去很有说服力。它认为,人们大部分情况下的烦恼或痛苦,是因为欲望太多导致的。我们想要幸福、健康、财富、权力或其他某些东西,但是我们得不到它们,于是,我们感受到了痛苦和挫折,成了自己欲望的奴隶。而如果我们不再追求那些东西,我们割断自己的欲望,我们就获得了心灵上的解脱,这样,我们就真正地自由了。
伯林指出,这样一种对欲望的控制,在许多宗教的教诲中都能找到。隔断自己的欲望,相当于做了一个战略性的撤退,逃离了外部世界,退回到内在的城堡。这种自我撤退也许会带来平静、幸福或超脱,但却无法说是一种自由。在伯林看来,这样的一种心灵自由,甚至可能只是一种自我欺骗:“如果我同意受压迫,或者带着超然或讥讽默默忍受压迫,我就不受压迫了么?如果我把自己变卖为奴,我就不是奴隶了么?”
4、今天谈了这么多自由,有什么用啊?“多谈点问题,少谈点主义”。
答案:伯林提醒我们,不要轻视观念的影响力——教授在沉静的研究中所培育出来的哲学概念可能摧毁一个文明。卢梭的著作在罗伯斯庇尔手中成了让许多人人头落地的武器;费希特与谢林的浪漫信仰,在他们狂热的德国追随者那里,结出了法西斯主义的恶果。只有重视概念,坚持思辨,才能去应对世界的复杂,在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争取一点希望。
持思辨,才能去应对世界的复杂,在这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争取一点希望。